来源:华商韬略
输在起跑线上的生意是如何逆袭成为世界第一的?
上个月,福布斯公布了年中国台湾富豪榜,一贯默默无闻的台湾华立集团创立人张聪渊登上了首富的宝座。
这次的首富易主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不仅他的名字很陌生,就连他的企业听着也不太熟悉。其实,张聪渊旗下的企业华立集团是全球第二大的鞋类代工厂,你穿的运动鞋都可能是来自于他的制鞋工厂。
众所周知,鞋子的款式里,销量好获利高的大多是足球鞋和篮球鞋,帆布鞋售价低、获利微薄,是厂商都不愿意选择的款式。而当时初出茅庐的张聪渊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选择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制作,只好选择了“别人挑剩下”的帆布鞋子来做。
帆布鞋就是加硫鞋,台湾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下有丰富的橡胶资源,所以生产远动鞋的研发成本极低。但硫化鞋就不一样了,它的生产需要使橡胶底和硫磺在特殊的温压条件下结合,品质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生产。
而让张聪渊在商界站稳脚跟的,却正是这没人愿意选择的帆布鞋。
张聪渊认为:做别人不做的买卖,意味着竞争少,只要做好了,就能活下去。
事实也确实如此,张聪渊从云林起家,生产重心一路从台湾迁移到大陆,如今生产基地已延申到越南等东南地区。制鞋的规模也从制鞋的小厂子进化到了上市公司,最终升级为了台商的领军企业。
华利集团生产的鞋子一向以低廉的成本取胜,截至年6月,华利出厂至匡威和耐克的成本价在每双72.5元—80.2元之间,其竞品厂家丰泰的成本单价却在元—元左右,由此可见,在价格上,华利集团仍保持着一贯的优势。
除此之外,华立集团在鞋企的销量上也领先于行业,裕元、钰齐、丰泰在年的人均鞋履年产量分别为双、双、双,而华利集团则达到双/年。
年,制造业的人力成本进一步提升,原先的鞋业龙头也渐显颓势,钰齐、丰泰、裕元是台湾数一数二的制鞋企业,他们制造业务的营收增速都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而华利的营收却仍然保持着23.96%的高增速。
截至年,华利集团的员工数已接近13.6万人,制鞋带来的收入更是高达亿元,纯利润有18.2亿元,这样可观的收益让人们开始重新考量“代工”这门被轻视的生意,华利惊人的生产力和多年稳定的利润,也让人们意识到传统产业不容小觑的地位。
即便如此,也不代表着华利集团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事物的发展都存在正反两面,当斐然的成就显现时,危机也在悄无声息的来临。
仅限于制鞋的代工工艺,品类和客户都过于单一,在很大程度上这会提升生产的风险程度。与此同时,国潮在不断兴起,国内的消费者更青睐于李宁、安踏等国潮品牌,而华利集团主要依赖于匡威、耐克等国外的品牌,新疆棉事件一出,很难不受到影响。
年,在疫情与公关事件的催化下,很有可能会推进全球运动鞋品牌市场占有率重新洗牌的进程,国产品牌正在向国际品牌靠近,差距逐渐缩小,华利集团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传统的“代工”仍然有利可图,但当“低成本劳动力”不再成为制鞋业的优势时,以华利为代表的台湾地区代工厂企业还能延续他们的制鞋王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