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出自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我们之所以了解到这个故事是由于初三的语文课本。故事的主人公范进在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之后,才在54岁时考中了举人,但是考中举人后由于太过兴奋竟然神经错乱了起来,最终被胡屠夫一掌打醒。
就是因为这个故事,所以范进在我们眼里一直都是一个被封建教育迫害的,只会死读书的人,直至今日还有人嘲笑,但是范进真的只是一个愚昧无能之人吗?他后来有多厉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科举制度
很多人对范进只是中了个举人就发疯感到嗤之以鼻,但是殊不知古代考个举人有多困难。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考,高考现在有多重要,当初的科举也同样重要,而且难度还不在一个等级。
现在的高考基本上是全民普及的,谁想参加都可以,但是科举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的,首先家中不能有人经商,其次还要向上审查你的三代,身家清白,没有任何犯罪记录的人才能参加。
在进入考场前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现在我们为了防止作弊会使用一些屏蔽手段,而古代就完全是靠人工审查了,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甚至连鞋子都不放过。
而且为了防止舞弊,科举考试好几门都是在一起考的,一场考试持续好几天,到了吃饭的时间自然会有人专门来发放食物,考生是不能离开考场的,所以说在古代如果你想考上功名,不仅仅得有学识,还得有一个好的身体,很多人就是因为身体坚持不住中途弃考。
现在我们的学历从小学到博士分为了很多个等级,古代的科举考试同样也有等级之分。最初级的便是秀才。但是想要成为秀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三场考试,首先是县试和府试,顾名思义就是县里组织的考试,通过了之后就能成为童生,继续参加第三场的院试。
不过如果你能在县试或者府试中考第一名,那么你将直接成为秀才,不用参加之后的院试。其中县试的通过率还算高,但是府试一般只录取十个人。之后院试的通过率也在10%左右。明朝嘉靖年间的,三年全国只录取了四万多秀才,对比一下现在,光是秀才就大概有大学生的水准了。
而你如果想要成为朝廷官员,还需要继续考,接下来就是乡试,乡试是省级大考,每三年才举办一次,通过率只有3%左右,大概全国每次能录取一千多人,考上的便是举人。
别看举人只是第二个关卡,但是他的难度可以说是最高的,所以当时有金举人,银进士这个说法。当然考试难度大,待遇自然也一样高,首先是拥有了免税权,其次便是拥有了做官的权利,虽然官位可能不高,但是依然让人们趋之若鹜。
所以说古代的举人可以说比现在的清北都难考,很多人考一辈子可能都只是个童生,连科举的门都入不了,范进54岁能考上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得知自己中举后会兴奋到神经错乱的原因。不仅仅是多年苦学有了结果,还意味着他将摆脱平民阶层,成为朝廷的官员。
中举之后
在范进成为举人之前,他只是那个时代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之中的一员,很多人想靠科举改变命运,但是大多都失败了,很少有人会将一辈子都耗在科举上,况且古人的寿命也不长,但是范进却很执着,不过他的执着并不能被人们多理解,所以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人们也越发的看不起他。
但是在他考上举人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仅是街坊邻居,就连一些富豪乡绅都赶来拜访祝贺他,范进一跃成为了人上人。
不过不久之后他的母亲也因为心情激动而去世了,范进为母亲守了三年孝,同时也在为接下来的会试做准备。
虽然考上了举人,但是范进依然没有生活来源,不过由于他的身份地位不同了,周围的邻居、富人们也不介意接济他一下。
甚至有时候没吃的了,他还专门去知县府中蹭吃蹭喝,知县倒也不介意,热情地款待了他,宴席中,他拒绝了银碗银筷,但是却不顾自己还在孝期,就大吃大喝,可见他的虚伪和圆滑。
三年过后,他踏上了会试的道路,之后范进的路就一直走得非常的顺利,先是在周学道的帮助下成功考中了进士,之后朝廷又将他封为了御史,自此范进终于实现了他做官的美梦。
范进虽然年纪很大,但是办事却很老练,朝廷对他也很是重视,几年之后就把他提拔为了山东学道,后来还被升任为通政,这个是朝廷正四品官员。可想而知,如果范进真是一个书呆子,又怎么可能上升到如此职位。
范进确实不简单,在做上官之后,他一改之前唯唯诺诺,迂腐死板的性格,很快就与当地的富人,以及一些贪官污吏打成一片,常年穷苦的生活让在获得权势之后就迷失了自我,失去的读书人的本性。
结语
之后的他手握大权,虽然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但也不是一个好官。这也是作者的精妙之处,通过刻画这样一个小人物在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来讽刺科举制度下封建官僚的本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