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把你独自一人丢在一座城市,只给你一辆车,全身上下只有元,到第90天,你会怎样?有很多人无法想象吧,但是在美国白手起家的富豪,给大家交出了答卷。
葛伦·史登撕,到底是谁?
在他小时候,他甚至比平常小孩还要有点笨,因为阅读障碍的因素,从小学开始就经常留级,成绩一直是班里垫底。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他14岁的时候,就拥有了第一个孩子!
这样普通又毫不起眼的葛伦,竟然在25岁时成立公司,身价过亿。在年实现快速增长,并且在短短3年内,成为美国最大的融资公司。他并不是那种只要不努力就要回家继承家产的富二代,而是一个十足的富一代!
外媒Discovery找到他,想让他由0开始,重新履行一遍自己的创富之路。于是就有了这次的纪录片《富豪谷底求翻身》,并且节目组表示在这期间只给他提供一辆车和美金,要求葛伦如果挑战失败,就要自己掏万美金。
葛伦欣然接受挑战,我看到过一位网友评论说:当你把一个账号玩到满级的时候,再玩另一个就会异常的轻松了,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游戏的打怪升级。
葛伦要面临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身处一座陌生城市,不能使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真实姓名,初始资源只有美元,一部没有联系人的手机,以及一辆旧皮卡,在90天内创办一家估值万美元以上的公司。
随后他被丢在美国的一个衰落工业城市,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葛伦睡在汽车里,卖废品,去收容中心,做保洁,当小贩……在这90天里,就是葛伦几十年商业挑战的缩影。
中国在10年前,就拍过一部富豪纪录片《香港富豪变形记》,让富豪去做清洁工,看看富人是如何从0开始致富的,很遗憾结局很失败,在这部片子中,富人真的变成了穷人。
香港商业巨子:田北辰来说:体验前,他也和葛伦一样充满信心,“如果你有斗志,即使是弱者,亦可以变成强者”
但是只过了2天,就彻底被生活沦陷了。
一开始很多人都担心葛伦的生存,但是节目一开始,葛伦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赚钱,而是拿起手机了解了当地每月维持生计的最低开销。
因为整天都在担心生计,所以创业是不可能的,这种担心在经济学上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意思是:你所或缺的东西,会俘获你的大脑,占据你的心智宽带,导致认知带宽变窄。
穷人的精力很容易被生计占满,再难腾出时间精力去创造财富,富人就有足够的精力构建上层建筑。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保底底线”,这样才不会为了生计而苦苦挣扎,最终把事业做成生计,失败也是极大概率的事。
创造财富的首要条件就是开源节流,葛伦为了省钱晚上睡在车上,问便利店要开水泡方便面,给人刷马桶,看到这些轻车熟路的操作,就能看出创业初期有多艰难。
在生活中,有些人看不起小钱,但是大钱又没本事挣。而葛伦不是,他不会瞧不起任何一笔小钱,反而小钱才是最难挣的。
当通过贩卖旧轮胎赚到自己的第一笔资金后,葛伦就开始了筹备创业,他把每一个目标层层分级,每一周,每一天,都在完成分层式的目标。
但是在这里就会有人产生误区,是不是每一步都要做到满分?其实错了,有时候你需要输掉一场仗,才能打赢整个战争
领悟到“60分万岁”的哲学艺术,60分哲学,是一种实用主义,指60分够了,就不必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好,这样我们就可以拿剩下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约翰·沃瑞劳在《用户思维+》这本书里提到,帮用户解决问题,要比引诱他们消费更有效。所以葛伦在致富宝典也说:先找到买家
在《腾讯传》一书中,腾讯团队初期创业,为了留住客户,有求必应
为了接活,我们什么都做,从网站设计,服务器存储空间和智能更新管理维护的全包服务,到简单的网页制作
不少成功人士,都体会过买家思维的益处,此前有记者问过美团创始人王兴,你这样业务到处发展,又是外卖,又是商旅,又是打车,你有没有边界呢?
王兴回答:只要清楚我们到底服务谁?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所以,初期创业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买家,剩下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都会知道,其中还包含一个关键点:信息差
在我们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保留这些信息再倒退回几十年,那么极大一部分人都会获得成功。这就是信息差,我知道的你不知道,我能买到的,你买不到。
葛伦是一个利用信息差低买高卖的高手,他先用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车,再花5美元洗车,之后再转卖,轻轻松松入账美元。
之后就是专业导向意思为:对专业人士的态度
葛伦在着手卖啤酒之前,面临一些相关的行业和资质的专业问题。他没有选择在网上查,而是付费请教专业人士。此时的他手上只有2千多,却花了一半的钱去请教律师,这样的魄力,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恐怕都是很难做到的。
专业导向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同时让我们少走弯路,这就是典型的“富人思维”
在纪录片的最后,葛伦通过多元化的经营,努力提高公司估值,专业人士给出保守估值在75万美金,虽然失败了,但是在葛伦身上我们学到和感悟到的是价值非凡的思维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