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有个有名的历史人物“IP”---李岩。
在各类明末史料里,李岩都是个熟脸,但也正因为太有名,所以多年以来,他有争议的史料很多,传说很多,真正确凿的正史,却是相当少。
较早记录李岩事迹的是赵士锦的私人日记《甲申纪事》、西吴懒道人口授的《剿闯小史》和蓬蒿子编的《定鼎奇闻》。
但这几个史料里,身为崇祯年间工部主事的赵士锦,写的都是个人见闻,以他的身份,零距离接触农民军高层机会少,所以说起李岩,只是寥寥数语。
《剿闯小史》更不靠谱,就是个演义小说,内容以瞎编居多,但由于其流传较广,到了顺治年间,有人以这小说为蓝本,加工出一部更脑洞大开的李自成题材小说《定鼎奇闻》。
明末清初学者计六奇写著名的《明季北略》时,正是《定鼎奇闻》火热畅销时,老计翻过后,立刻拍案叫绝,竟大量照抄进它的《明季北略》里。
而不管哪一本小说,李岩都是书中重量级传奇人物,待到计六奇一顿猛抄后,李岩也就跨界发展,随着《明季北略》在学术界的声誉鹊起,李岩开始成了史学界眼里的红人。
另外两位历史学家,也跟着添柴加火。顺治九年()谈迁写《国榷》时,特意写了李岩的身世,说他是河南杞县生员,崇祯十四年投奔李自成,崇祯十七年死在李自成败退山西的路上。然后是谷应泰的《明末纪事本末》,也做了类似的介绍。
而李岩的身世,也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不断被人补充。比如大诗人吴伟业,又补充了他的家世,说他父亲是阉党成员、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后来因为爱上了卖艺女子红娘子,从此因为爱情而受感召,毅然追随李自成,走上造反之路。
等到乾隆皇帝编《明史》时,以上几种说法,经过照单全收后的加工,终于形成了完整故事:
李岩原来叫李信,河南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父亲是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精白。天生就是个乐善好施的公子哥,人称“李公子”。
红娘子(传说中的红娘子本领高强,以表演杂技为生,在穿州过府卖艺期间,目睹生灵涂炭,便团结起杂技班子弟与相知的饥饿流民在河南信阳鸡公山起义,常率兵马诛杀周边贪官土豪,劫狱放囚,开官仓,赈灾民)第一次率义军攻打杞县时,李信率家丁大力协助,并热火朝天地帮着穷人分粮、煮粥。两人初次见面,红娘子便为李信俊朗的相貌及侠肝义胆所折服,情愿以身相许,结为伉俪。李信虽也爱慕英姿飒爽的红娘子,却因自己身居富贵之家,还是举人身份,只是同情穷苦百姓,并不愿与“叛贼”同流合污,于是不辞而别,返回家中继续读书,红娘子只好黯然离去。
不久,官府援军赶到,未抓住红娘子,但听说李信助过“叛军”,便将他抓捕入狱,候审定罪。红娘子闻讯,立刻集合山上义军二次攻打杞县,破城后杀死宋姓知县,救出李信和其他囚徒,随即一把火焚烧了杞县县衙。
李信至此没了后路,只好随红娘子返回山寨,结为夫妻。迫于明军镇压,李信与红娘子一商量,鸡公山势力太弱,不足以抗衡官府,因此决定率部投奔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李信也更名为李岩。
史载,李自成一见李岩,大喜过望,赞他“英雄伟略,有龙虎鸿韬,必能共图大业!”李岩心怀感激,叩拜闯王,称“恩德无量,愿效前驱!”
龙虎一聚会,言谈甚是投机,二人均感相见恨晚,李岩从此成为闯王部下一位得力参谋及干将,红娘子也受到李自成的器重,成为义军一员著名女将。
面对中原乱局,百姓惨遭官府盘剥,李岩便向李自成提出“均田粮”的口号,用以收买民心,扩大起义队伍,并帮助义军整顿军纪,施行仁义之举。
从此,天下盛传:“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穿她娘,吃穿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据说,这首民谣便是李岩的杰作,也正因这首民谣的大力传播,中原各州府县相继欢迎李自成义军,由此,闯王兵马很快扩大到一百多万,打得明朝守军四处溃败,纷纷开关投诚。从此顺利取天下,在北京建立大顺政权。
进北京后李自成不再听李岩的忠言劝告,以至退出北京,后又连战连败,更迁怒于李岩,竟听信牛金星谗言,把李岩和弟弟李牟一起杀害。
以下是归纳的关于李岩的几个史料记载:
1,杞县举人李信者,逆案中尚书李精白子也,尝出粟振饥民,民德之曰:“李公子活我。”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信逃归,官以为贼,囚狱中。红娘子来救,饥民应之,共出信。
卢氏举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成军为主谋,潜归,事泄坐斩,已,得末减。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
金星又荐卜者宋献策,长三尺余,上谶记云:“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悦。
岩因说曰:“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
又散所掠财物振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
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这节文字叙述在十三年与十四年之间,在《明史》的纂述者大约认为李岩、牛金星、宋献策之归自成是同在十三年。《明亡述略》的作者也同此见解,此书或许即为《明史》所本。
“当是时(十三年)河南大旱,其饥民多从自成。举人李信、牛金星皆归焉。金星荐卜者宋献策陈图谶言’十八子当主神器’。李信因说自成曰:‘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大悦,为更名曰岩,甚信任之。”
然而,牛、宋归自成其实是在十四年四月,《烈皇小识》和《明季北略》,叙述得较为详细。
2,《明季北略》卷十七《牛宋降自成》条下云:
“辛巳(十四年)四月,河南卢氏县贡生牛金星,向有罪,当戍边。李岩荐其有计略,金星遂归自成。自成以女妻之,授以右相。或云:‘金星天启丁卯举人,与岩同年,故荐之’。金星引故知刘宗敏为将军,又荐术士宋献策。
献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数。初见自成,袖出一数进曰:‘十八孩儿当主神器’。自成大喜,拜军师。献策面狭而长,身不满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杖自扶。军中呼为宋孩儿。一云浙人,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自成信之如神。余如拔贡顾君恩等亦归自成,贼之羽翼益众矣。”
牛、宋归自成之年月与《烈皇小识》所述同,宋出牛荐,牛出李荐,则李之入伙自当在宋之前。惟关于李岩入伙,《北略》叙在崇祯十年,未免为时过早。
李岩,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七年丁卯孝廉,有文武才。
弟牟,庠土。父某,进士。世称岩为“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义。
时频年旱饥,邑令宋某催科不息,百姓苦之。岩进言,希望宋暂休征比,设法赈给。宋令曰:“杨阁部(按指兵部杨嗣昌)飞檄雨下,若不征比,将何以应?至于赈济饥民,本县钱粮匾乏,止有分派富户耳?”
岩退,捐米二百余石。无赖于闻之,遂纠众数十人哗于富室,引李公子为例。不从,辄焚掠。有力者让宋令出示禁戢。宋方不悦岩,即发牒传谕:“速速解散,各图生理,不许借名求赈,恃众要挟。如违,即系乱民,严拿究罪。”
饥民击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曰:“吾辈终须饿死,不如共掠。”宋令急邀岩议。岩曰:“速谕暂免征催,并劝富室出米,减价官粜,则犹可及止也。”宋从之。
众曰:“吾等姑去,如无米,当再至耳。”宋闻之而惧,谓若发粟市恩,以致众叛,倘异日复至,其奈之何?遂申报按察司云:“举人李岩谋为不轨,私散家财,买众心以图大举。打差辱官,不容比较。恐滋蔓准图,祸生不测,乞申抚按,以戢奸宄,以靖地方。”
按察司据县申文抚按,即批宋密拿李岩监禁,毋得轻纵。宋遂拘李岩下狱。
百姓共怒曰:“为我而累李公子,忍乎?”群赴县杀宋,劫岩出狱。重犯具释,仓库一空。岩谓众曰:“汝等救我,诚为厚意。然事甚大,罪在不赦。不如归李闯王,免祸而致富贵。”众从之。岩遣弟牟率家先行,随一炬而去。
岩归自成,即劝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自成深然之。岩复荐同年牛金星,归者甚众,自成兵势益强。岩遣党伪为商贾,广布流言,称自成仁义之帅,不杀不掠,又不纳根。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风思降矣。
予幼时闻贼信急,咸云:“李公子乱”,而不知有李自成。及自成入京,世犹疑即李公子,而不知李公子为李岩也。故详志之。
还有一则轶事。说李自成等进北京后,军师宋献策同制将军李岩私步长安门外,见先帝(崇祯帝)柩前有二僧人在旁诵经,明旧臣被选用者皆锦衣跨马,呵道经过。
岩谓宋曰:“何以纱帽反不如和尚?”
宋曰:“彼等纱帽原是陋品,非和尚之品能超于若辈也。”
岩曰:“明朝选士,由乡试而会试,由会试而廷试,然后观政候选,可谓严格之至矣。何以国家有事,报效之人不能多见也?”
宋曰:“明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满朝公卿谁不享朝廷高爵厚禄?一旦君父有难,皆各思自保。其新进者盖曰:‘我功名实非容易,二十年灯窗辛苦,才博得一纱帽上头。一事未成,焉有即死之理?’此制科之不得人也。其旧任老臣又曰:‘我官居极品,亦非容易。二十年仕途小心,方得到这地位,大臣非止一人,我即独死无益。’此资格之不得人也。二者皆谓功名是自家挣来的,所以全无感戴朝廷之意,无怪其弃旧事新,而漫不相关也。可见如此用人,原不显朝廷待士之恩,乃欲责其报效,不亦愚哉!其间更有权势之家,循情而进者,养成骄慢,一味贪痴,不知孝弟,焉能忠烈?又有富豪之族,从夤缘而进者,既费白镪,思权子母,未习文章,焉知忠义?此迩来取士之大弊也。当事者若能矫其弊而反其政,则朝无幸位,而野无遗贤矣。”
岩曰:“适见僧人敬礼旧主,足见其良心不泯,然则释教亦所当崇钦?”
宋曰:“释氏本夷狄之裔,异端之教,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不惟愚夫俗子惑于其术,乃至学士大夫亦皆尊其教而趋习之。偶有愤激,则甘披剃而避是非;忽值患难,则入空门而忘君父。丛林宝刹之区,悉为藏奸纳叛之薮。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以布衣而抗王侯,以异端而淆政教。惰慢之风,莫此为甚!若说诵经有益,则兵临城下之时,何不诵经退敌?若云礼忏有功,则君死社稷之日,何不礼忏延年?此释教之荒谬无稽,而徒费百姓之脂膏以奉之也。故当人其人而火其书,驱天下之游惰以惜天下之财费,则国用自足而野无游民矣。”
岩大以为是,遂与宋成莫逆之交。
这些记录于《明史》或其他书籍的故事,从此作为官方史料流传。但是也一直有人有不同意见,这个形象重量级的李岩,也许是个根本不存在的“乌有先生”。
最早持这意见的,就是明末清初学者郑廉,他实实在在参加过罗汝才的农民军,还在里面混了好些年,著有《豫变纪略》,公认是明末农民战争的第一手资料。
在《豫变纪略》里,郑廉言之凿凿:所谓李岩是杞县人的说法,完全瞎掰,自己家就离那里百余里,朋友也很多,从没听说有这号人。混了那么多年农民军,更没听说李自成麾下有这么个人物。
而验证郑廉这说法的,就是清朝康熙年间修成的杞县地方志。里面不但没有李岩这个人,甚至连李岩传说中的父亲,号称兵部尚书的李精白也没有。更荒唐的是,那个不作不死抓李岩后被打死的宋县令,在地方志里也无其人。根据传说,李岩闹出砸县衙风波那年,杞县的两任县令一个姓苏一个姓吕。
对照这些记录,《明史》上综合出来的李岩故事,并不可靠。
比如所说的李岩的父亲李精白,明朝确实有。但按照《阜阳县志》记载,人家是安徽阜阳人,而且两个儿子一个叫李麟孙一个叫李鹤孙,根本和传说中的儿子李岩联系不上。
而随着历史的演进,特别是清朝的灭亡,这些在清代长期被有意无意无视的疑点,也终于浮出了水面。
年,一位重量级学者关于李岩写了文章,他就是顾城。
作为海内知名历史学者,顾诚以考证严谨著称。年,经过长期考证的他,终于发表了《李岩质疑》一文,立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在这篇名作里,顾诚先生综合上述各类史料,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指出好些李岩事迹里的硬伤,尤其是一大自相矛盾处:李自成军中姓李的“制将军”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李过,另一个是李友,并没有叫李岩的。
而李岩因谗言被杀的悲情故事,顾诚先生经过分析,也认定根本不存在。最终他表示:“在没有见到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以前,我是不相信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曾经有过李岩这个人物的。”
从理论上来说,虽然顾诚先生的这个结论并没有百分之百否定李岩其人的真实性,但经过其抽丝剥茧式的层层分辨剖析,史学界已经接受了“史无李岩”的定论。
自从顾诚的文章发表后,学术界“没有李岩”的说法逐渐深入人心。
但到了本世纪初,再一次反转。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唐村李姓家族发现了一部失传多年的家谱。曾任博爱县农场纪委副书记的李立炳退休后帮唐村家族里续写家谱,但写家谱却缺史料,只能到处寻找。从西安一个叫李成海的原唐村人家里,找到一本康熙年间手抄的《李氏家谱》,该家谱为康熙五十五年李姓先人李元善所修。这部家谱不但记录了家族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到河南的历史,也记述了家族很多子弟明末参加农民军的历史。上面也明确记载有距康熙时代不远的李岩事迹。
就是这部家谱里,解释了之前所有关于李岩身世的疑点:李岩确有其人,但籍贯搞错了,人家是博爱县人,叔父叫叫李春玉,字精白。不是那位兵部尚书李精白。
但李立炳对对史学界而言的重要线索却无感,只是带回来后继续修家谱。不久以后,又有村民发现了唐村和李村间的墓志,李立炳这才将两者一联系,意识到这部家谱中,正藏着那个史学界争吵了几百年的李岩身世之谜。随后这家谱送到了县志办。
闻讯赶来的郑州大学王兴亚教授,则通过对《李氏家谱》的细致辨别,找到了这家谱里的答案:家谱里的李信,就是那位李自成身边的传奇谋士——李岩。
李岩生父为李春茂,有兄弟四人,大哥李伦,二哥李仲,三哥李俊。李岩的叔父李春玉,字精白,无子,以李岩为嗣。人们因此称李岩为李精白之子。
李信与二哥李仲关系最要好,哥俩和姑表兄弟陈奏廷一起到千载寺拜师练拳,因考武举弄出命案,一同参加了李自成起义军。李岩遇害后,李仲回到乡里,以授拳为生。
编修《李氏家谱》的李元善是李仲的第四子,因李岩无子,李仲将李元善过继给李岩承嗣。
李元善记录李岩的事,其可信度无疑远高于其他史料。
但无疑传说中的李岩无疑在原型的基础上被故事化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