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富豪 >> 富豪车标 >> 正文 >> 正文

老祖宗谈钱财,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来源:富豪 时间:2025/5/5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的门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西晋隐士鲁褒有感于钱财的神通广大,写了一篇《钱神论》讽刺之。文中借虚拟的人物“司空公子”之口说,“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见得呢?司空公子说了,“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这段话容易理解,金钱能解决人的大多数问题,古今没什么不同。然而,如何获取钱财,变得富有,古人往往又要绕回宿命论了。孔子对钱财的态度在《论语·里仁》中有所表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段话说的是,任何人都想要财富和地位,如果获得钱财的方式不符合道义,君子宁可不要;反过来,人人都厌恶贫贱,但是同样要以符合道义的途径摆脱之,否则,君子甘愿处于贫贱。孔子画像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甘于清贫,视不义之财如浮云,这与孔门得意弟子颜回的生活态度是一样的。虽说现代社会的金钱味更重了,但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力一直都在。且不说古代的圣贤,今天也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忠厚淳朴。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文化程度不算高,或者并不富裕,但从不斤斤计较钱财,拾金不昧者也大有人在。言归正传。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小学生都开始学习《学庸论语》之类的典籍。“学”就是《大学》,据传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所作,最初收录在《礼记》中。朱熹画像宋代理学家非常尊崇《大学》,南宋朱熹将此文剥离出来,写了《大学章句》,后来《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并列,成为“四书”之一。《大学》里最有名的一段话读来朗朗上口,又颇为鼓舞人心,“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就是研究并深刻地认识事物。钱财作为人人离不开的东西,《大学》少不得要格它一格。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朱熹《四书集注》德为本,财为末,这是站在古代统治者的立场上看待德行与钱财,倡导居上位者不要与民争利,聚敛钱财会失去民心,散财于民才能得人心。“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大致意思是,如果对人讲话无礼,肯定会被对方回敬。重点在最后一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货就是财货、钱财。“悖”有违背、违逆的意思,这里指不正当的手段。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钱财来路不正,最终必然“悖而出”,以同样的方式失去钱财。所有为钱财奋斗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关于这个道理,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这里只说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相关人物,西晋的大富豪石崇。石崇的父亲石苞是司马懿麾下大将,西晋的开国功臣。石崇作为将门之后,也称得上有勇有谋,参与了西晋灭吴之战,颇有功劳。他四十出头就做到封疆大吏(荆州刺史),身兼南蛮校尉、鹰扬将军。我们知道石崇非常有钱,他和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斗富的故事流传千载。王恺有皇帝司马炎相助,拿出的珍宝也比不过石崇。那么,石崇的财物又是从哪来的呢?令人遗憾的是,那是杀人越货抢来的。配图石崇担任荆州刺史期间,派出大批人手长期抢劫过往客商,被打劫的客商自认倒霉,以为遇上了强盗。荆州的荒野上不知有多少客商和帮他们挑担的脚夫遇害,尸身被野兽啃吃。后来很多客商宁愿多绕千里弯路,也不敢路过荆州。石崇以这种野蛮、血腥的方式聚敛了惊人的财富。晋惠帝年间,石崇投靠了权倾朝野的贾谧,也就是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司马家族内斗的“八王之乱”中,贾南风倒台,贾谧身首异处。石崇失去了靠山。他的庞大家产引人觊觎。最终,由于石崇不肯把最宠爱的歌女绿珠拱手让人,被灭族抄家。石崇多年间积聚的那些带着血腥味的财产,就这么被巧取豪夺,“还”出去了。正应了《大学》里的那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参考文献:《大学章句》、《晋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