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明代史的顾诚先生曾出版了一部《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在这部书中为后人考证了一代传奇富豪沈万三的生平,并指出:沈万三并非明初人士,与朱元璋之间也没有什么瓜葛。那么,顾诚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第一,沈万三的生卒年虽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历史信息判断沈万三的卒年在明朝建国以前。
根据《吴江县志》的记载,“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密从海道运米至燕京。”张士诚的军队进驻苏州,是在元至正十六年时发生的事。也就是说,在朱元璋建国前十二年,沈万三就已经过世了。
既是如此,坊间传言朱元璋与沈万三之间发生的那些轶事就属于无稽之谈了。
第二,《沈荣甫墓志铭》中提到,公元1376年,也就是洪武九年,沈万三的儿子沈荣甫过世,终年71岁。由此,我们不妨来结合元明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进行推算。
在元明交替之际,沈荣甫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这时沈万三还活着的可能性十分渺茫。即便他尚在人世,也已经是个接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了。这样的老人,基本不会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更不会与朱元璋之间出现筑城、劳军一类的互动。
第三,《沈荣甫墓志铭》记载:“初,荣甫之先君子,游于故侍讲袁文清公之门,公每嘉其敦信义。时楚之长沙攸县人冯子振,方张声誉,号海粟,以文翰自矜许。来吴,必主之,深加爱厚,为大书‘积善’二字,殆以表其志也。”
王行,是当时较为出名的大儒,也是沈家所聘请的“家教”。沈家的子弟,大多受过这名先生的教育,而且王行还曾为沈府著有应酬文字若干篇。不过,王行的应酬文章中,记录了沈荣甫的却只有这么一篇。
在这一篇里,王行所用到的时间标识是“初”,而他称呼沈荣甫的称呼亦是“先君子”。在为沈荣甫写完了墓志铭之后,王行还为沈万三的孙子写了墓志铭。以王行的身份和地位来看,他为沈万三撰写墓志铭实在情理之中。
但为何王行没有为沈万三作墓志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沈万三过世时,王行还没有被聘请到沈府上。
第四,仍是根据《沈荣甫墓志铭》中的文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行与元代侍读学士袁桷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冯子振生前曾多次来到沈府留宿,还为他写了“积善”这两个字。袁桷的生卒年是比较明确的,他的死亡时间是公元1327年,距离朱元璋建国尚有四十一年。而冯子振所活跃的年代,亦是在元朝中叶。
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与沈万三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其活动年代都不包含明朝开国以后。
既然我们能从资料中找出如此之多的证据证明沈万三并没有活在明朝,由此足见包括《明史》在内的许多史料都是以讹传讹的。或许这些故事曾发生过,但故事的主人公却并不是沈万三,而是沈家的后人亦或是其他家族的富豪,只是这些故事经口耳相传被附会到沈万三身上罢了。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沈万三的主要活跃年代虽然在元朝,但却没有任何元代史料详细记叙了沈万三之生平。时间到了明朝以后,沈万三的传说就像是凭空出现一样呈井喷式出现,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所有的传说都不是出自沈万三本人或沈氏族人之手。现存的洪武年间的官方史料,也没有提到沈万三这个人。
按理说,以沈万三富可敌国的家世,即便他的名字不会出现在史官笔下,被收录进地方志书中实乃绰绰有余,偏偏《苏州府志》中没有一星半点沈万三乃至沈氏家族的记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笔者认为,元明交替之际,时人编写的志书、日记大多散佚毁弃,恰恰关于沈万三的这部分资料遗失了,所以我们无法窥其全貌。
而且,历史上的沈万三,极有可能是个普普通通的高产阶级,也就是个一般的“多田翁”(地主),只不过,资产比较雄厚罢了。他既没有什么政绩,又不算士林众人,像这种“富而不贵”的土豪在当时并不出名。
至于沈家何时成了举国闻名的富豪家族,多半是因为沈家子弟逐渐积累财富所致。基于这种说法,真实的沈万三未必是一位商界传奇。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