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富豪 >> 富豪车标 >> 正文 >> 正文

金钱的话题

来源:富豪 时间:2022/6/22

前天朋友留言讲讲金钱的话题,说实在的,我对金钱确实没有丰富经验,因为自己也不是什么富豪,也不是什么穷人,自己也没有专门研究过如何才能攫取金钱。

我在网上也看到过不少关于金钱能量的课程,基本都是在说,钱是一种能量,能量需要流动,你自己内在匮乏,有阻碍,所以钱在你这里受阻了。我也认同,不过我感觉上金钱课的人,内心可能确实是匮乏的,是有欲望的。

但是我可以讲一下我对金钱的看法。

小时候,自己家境贫寒,上小学期间几乎没有花过钱,我清楚的记得,每次学校抽考去镇上参加考试,我妈会给我一块钱,在镇上买烧饼、馒头、面条。后来上了初中,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一周生活费在7元左右,看到班里有一周花10元以上的同学就心生羡慕。后来上了高中,一周也就二十元的生活费,还会把一部分钱用于买书。上了大学,一个月的生活费,看到一月有元生活费的同学,就感受到家庭的差异。所以上学期间,几乎都是紧紧巴巴维持生存。

工作之后,一月多,确实很不错了,攒了几个月的工资,把欠学校的费用几年的学费归还了,后来给家人一定的支持。

工作的前几年,我几乎不打车,能坐公交绝不打车,能坐1元的公交,就不坐2元的空调车。虽然那个时候,北京夏利的起步价好像就7元,一公里1.2元。我觉得自己把钱用在这个地方,不划算,不值得。

当然有聚餐的情况,我也不会主动去结账,因为我也不能整天打肿脸充胖子。

工作了几年之后,工作一直比较顺利,能力逐步增强,待遇也逐步提高,我发现,请别人吃饭是一个维护关系的有效手段。所以,慢慢的敢于花钱了,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别扭。

年之后,认识唐老师之后,了解了一个概念,就是“不配得”,一下子认识到我的行为是底层的信念决定的。

不配得、就是自己不值得。不配得有很多表现形式。

比如,坐公交不打车,是因为自己认为自己不值得搭车。比如,在商场里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再看一下价格有点小贵,看了又看还是没有买。比如,餐桌上点菜,看到很贵的大菜,自己一般主动点。比如、住酒店,住一个差不多的就行了,不用每次都住那么高级,就是出差公司有上限,我一般也不是卡着最高点去选酒店。

还有一些情况,比如,别人请我吃饭,我总是想着什么时候,回请回去。比如,我妈总是记得,我结婚时,谁家给我家送了礼金,一定找机会在别人家孩子结婚生子时,还回去。

如上都是不配得的表现。

那怎么解这个问题呢?

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先把行为做出去,然后体会当时的感受,转化负面的感受为正面的感受,多试几次就会影响之前的信念。

于是做了几个事,

年双11,一下子给自己买了2万多元的东西,有ipadpro,有土拨鼠的冲锋衣,还有tumi的箱子,双肩背包等好多东西。

到了超市或商场,见到自己第一眼就看上的东西,先不管价格,直接买(当然也不能太离谱)。

请团队朋友吃饭,随便点,随便吃,不管多少钱。

朋友要是请我吃饭,也没问题,但是不会因为这顿饭一直惦记回请回去,而且心里给自己说句话,“我值得”。我是否请你是我的选择,这样就会课题分离了。

…….

经过这些训练之后,发现买基本的生活需要用品,基本也花不了多少钱,也不会对家庭的财政造成影响。最大的收获是在这个点上更自由了,内心的不配得的匮乏感也逐步消失了。

所以,金钱对于我来说,不阻碍就好了,它是中转需要流通的工具,把自己的需要搞明白了,金钱就明白了。自己的需要搞不明白,金钱再多,也不会有终点,也不会自由,更不用说财富自由了,因为有很多需要不是用钱来满足的。

note:如上只是我自己的认知,欢迎讨论。

感谢

Bessie

宝金两位朋友的留言,让我有机会写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欢迎大家继续留言,希望讨论哪个方面的问题。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问题,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