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日趋严重,广大农民被迫背井离乡,奔波求生。这时期产生了一批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聂夷中的《伤田家》(一作《咏田家))即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以农民被迫“卖青”为题材,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向最高统治者陈情,希望他关心农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农民的同情。《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前四句写农民的悲惨情状。诗的开篇,揭露农村中一桩咄咄怪事:二月蚕刚刚开始窝种,哪有“新丝”“卖”?五月稻子刚开始插秧,但是农民竟然“柬”了谷!这就是“卖青”,就是把尚未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先用贱价卖出,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又一种方式。两句卖“新”,令人心酸胆颤。农民之所以“卖青”,是迫于生计,而赋税又是首当其冲。丝未成已卖、谷未熟已,明年衣食将何如?不言而喻。接着作者使用形象的比喻,对这种现象加以评说:以“医得眼前疮”说明农民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如此,燃眉之急怎能置之不顾?说得十分沉痛;又以“剃却心头肉”来表现农民的痛惜心情。“心头肉”说明卖出去的农产品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是他们明年身上衣,口中食,是他们的命根子。“医疮”固然重要,但“剜肉”却令人心寒,这惨痛的形象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唐代血淋淋的现实。这短短的四句,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农村中尖锐的阶级矛盾。后四句向封建君主陈情,希望他关心农民生活。“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诗人把改良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封建君主身上,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正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局限性。但“化作”一语,也有讽刺的意味,也就是说封建君主之心,现在还不是“光明烛”,如果与“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联系起来看,意思就更加明确了:高豪财主们的穷奢极欲,大摆筵席,而穷人们却无家可归。这个中原委正是因为封建君主只代表富豪的利益而置广大的农民而不顾,不言之意见于言中,这首诗对于广大农民疾苦的根源的揭露深刻也就在于此。“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既反映了两极分化、尖锐阶级矛盾对立的现实,又与第一联的“卖新丝”“朱新谷”相对应,暗示出农民卖青的原因和结果,充满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269.html
上一篇文章: 99岁富豪,送给穷人的三句话,建议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