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富豪 >> 富豪车标 >> 正文 >> 正文

汕头女富豪王来春在工厂打工挣下1800亿

来源:富豪 时间:2024/12/28
北京治白癜风好医院 http://www.xxzywj.com/

浮渔说娱

编辑

浮渔说娱

在年公布的中国商界杰出女性名单中,王来春力压董明珠、钟慧娟排名榜单第一。

但谁能想到,在35年前的时候,王来春还只是一位被迫辍学进厂的普通工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人,仅仅用了20年,就逆袭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身家一度达到亿。

最难得可贵的是,王来春在富贵之后,也不忘同甘共苦的哥哥,将一半共亿资产交给哥哥。

王来春到底是如何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妹,逆袭成为1亿身家的富豪呢?

在她分给哥哥亿之后,是否有心怀不甘呢?

1、出生贫寒,兄妹情深

年,王来春出生于广东汕头一个贫苦农村家庭。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全靠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养活。

而王来春的上头还有一个大三岁的哥哥,名叫王来胜。

或许是因为“长兄如父”的原因,哥哥对王来春一直很照顾,家里有什么东西也都会让着她。

这也导致王来春从小就粘着哥哥,这也为之后发什么的事情埋下的伏笔。

随着王来春、王来胜年岁渐长,家里的开销一下子就变得大了起来,父母实在是无法再供两个孩子读书。

这时候先是王来胜站了出来,主动提出外出打工,帮妹妹攒学费。

父母虽然不忍心儿子在外吃苦,但也实在是没有办法,总不能让年幼的女儿出去打工吧。

最终只能同意儿子的决定。

而然此时王来胜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又能挣到多少钱?

依靠体力换来的那点工资,能够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更不要说补贴家里。

果不其然,在王来春十五岁这年,家里还是供不起她读书了,只能让她辍学在家。

因为这件事情,哥哥心中一直觉得对不起王来春,每次回家都会给王来春带回来许多稀罕玩意。

或许在王来胜心中,他只是想要通过这个方式来,来弥补对于妹妹的愧疚。

王来春是否能够从中感受到哥哥的心意,这点有待商榷。

不过,这些稀罕玩意却激起了王来春对外界的向往。

她苦苦哀求哥哥王来胜,希望哥哥能够带自己一起出去打工。

王来胜实在是拗不过她,只能同意带着她一起出去,两人就这样踏上了深圳打工之路。

2、十年打工,一如既往

王来春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在最该上学充实自己的年纪,却要步入社会为生活奔波。

但王来春也是幸运的,她的幸运在于,有一个爱她疼她的哥哥,让她即便出门在外也没有受到什么委屈。

王来春与王来胜相互扶持,在外打工的这些年,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辛苦。

只是因为穷怕了,两人对于金钱都非常节省,平日里除了工作就是在宿舍,攒下的钱全部寄回老家。

或许两人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只是遵从自幼便养成的习惯。

王来春就在这样的打工生涯中度过了六年,一个机会摆在了她的面前。

年,随着时代发展,国家鼓励台商来内地发展。

郭台铭正是看准了机会,在深圳建立起第一家富士康工厂。

开始的时候,因为正处于摸索阶段,所以郭台铭也不敢弄得太大规模,只是在附近城市招募了名女工。

这其中,就包括已经21岁的王来春。

或许是因为第一批员工的原因,郭台铭表现得格外重视。

在开工仪式上,郭台铭当着所有员工的面,喊出了那句:“没有谁是天生穷命!”

这句话深深印在了王来春的心中,也一直在鼓舞着她。

即便现在许多人对这句话有所偏见,认为郭台铭只是在“画大饼”。

但不管怎么说,这句话确实改变了王来春的一生。

在当时,工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新鲜事物。

也正是因为这个新鲜感,所以在大家刚刚进入工厂工作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够保持非常高的热情。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新鲜感消失,大家就渐渐显得有些疲惫了。

没办法,工厂的工作实在是太辛苦了。

这种辛苦不是像工地那样,需要付出多少体力、承受多少劳累,而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

每天一睁眼,就是在上班,每天一下班就该睡觉了。

整日住在封闭的工厂里,看不到外人,也见不到亲朋好友。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给了休息的时间吗?为什么不利用休息时间出去见朋友呢?

理是这个理,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工厂的工作是按照时间绩效,但是这种绩效有下限却没有上限。

这意味着,许多缺钱的工人,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会选择自愿加班。

但工厂的工作模式是按照生产线来算的,一条生产线需要不同员工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工作。

工厂不可能为了个别员工,专门开一条生产线,你想要加班,那么只能拉着别的员工一起。

这就导致那些原本想要利用休息日好好放松的员工,也不得不被裹挟到加班大军之中。

自愿工作,与被迫工作,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完全不同的,

这点凡是经历过被迫加班的人,都深有体会。

许多工人也正是因为承受不了这份压力,才选择辞职离开。

但是王来春不同,她不但能够忍受工厂的苦闷,而且还乐在其中。

不为别的,就为她相信郭台铭的那句“没有谁天生穷命”,也就为了能够尽早挣够钱,她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当时的王来春绝对是所有员工中最刻苦的,说一句“来电上工,停电下工”也毫不夸张。

甚至有一次为了赶工期,王来春就住在车间连干三天三夜。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次的赶工中,老板郭台铭也跟着员工一起工作了三天三夜。

正是因为这次的经历,才让王来春正式进入到郭台铭的视野里。

郭台铭对这个勤奋的姑娘非常看好,很快就给王来春升了一级。

在之后的几年里,王来春更是越升越快,很快就达到课长。

这已经是富士康内地员工中,能够达到的最高职位。

王来春担任课长之后,工资更是成倍上涨,再也不用为了生活而奔波。

她总算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承诺,带着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但是课长对王来春的意义,还远远不仅如此。

课长再小,那大大小小也算是管理层,手底下更是掌管着上千号员工。

正是如此,王来春在工作中渐渐锻炼出管理员工,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法门。

这才是王来春最大的财富,也正是这种财富,才能够让王来春面对机会时,能够牢牢专注机会。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年,这是王来春来到富士康的第十一个年头。

而这一年,也是亚洲金融危机最迅猛的时候。

印尼、韩国、日本等国货币一路贬值,导致许多从事国外贸易的公司处境艰难。

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港股的大盘一跌再跌。

连累着国内许多工厂都办不下去,不得不低价出售设备生产线。

王来春看准了这个机会,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买下了一处工厂及其全部设备。

并且,王来春还给这个工厂起了一个非常好运的名字,“全胜”。

听到王来春开办工厂之后,不管别人怎么说,哥哥王来胜那是举双手赞成。

不但自己跑过来帮忙,还主动叫来不少曾经一起打工的工友。

王来胜较之妹妹王来春,确实没有什么大本事,也没有管理人的经验。

但是哥哥能够到来,王来春还是很开心,并且还承诺将来如果挣来的钱,怎么也得分哥哥一半。

对此王来胜只是笑笑,并不当真。

就这样,王来春的第一家工厂“全胜”,正式开工。

按照王来春自己的说法,她算不上多么聪明,但是她知道去向那些聪明的人靠近。

此时的王来春要经营头脑没有经营头脑,要渠道没有渠道,正常来说是根本争不到订单的。

但王来春对此无所谓,实际上打从一开始,她也没指望说服那些客户,将订单交给自己。

王来春找到前老板郭台铭,愿意主动帮助郭台铭处理富士康处理不掉的那些订单。

郭台铭开始的时候,只是看在王来春的面子上,将一部分订单交给“全胜”。

但在经过几次合作之后,郭台铭突然发现,“全胜”的存在似乎就是富士康的附属工厂一样。

在富士康忙碌的时候,“全胜”主动帮忙解决那些超额订单,而郭台铭既不用担心违约金的问题,还可以获得转让订单的收益。

而在富士康空闲的时候,“全胜”也不是拖累,郭台铭也不用支付“全胜”工人的费用。

一举两得,这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王来春凭借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优势,解决了“全胜”成立最初根基不稳的问题。

但是与此同时,王来春的行为也被业内所瞧不上。

毕竟大家办厂创业,那都是为了自己给自己“打工”,至少都是有理想将工厂做大做强的。

但王来春不同,与其说她是个工厂老板,倒不如说是郭台铭的分厂厂长而已。

郭台铭的工厂接什么单子,王来春就接什么单子;郭台铭到哪里办厂子,王来春就到哪里办厂子。

甚至就连“全胜”的运营模式,都是照搬富士康的。

她就像是郭台铭的“跟屁虫”一样,全然没有自己的主见。

对于这种说法,王来春丝毫不在意。

正如她自己所言,自己没有本事,就跟着有本事的干总没错。

而在王来春眼里,郭台铭就是那个有本事的人。

王来春正是凭借“跟着有本事的人干”的理念,将工厂遍布深圳。

到了年,王来春正式在深圳成立了“立讯”公司。

直到年前的三年里,富士康为“立讯”提供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营业额。

可以说,王来春的成功,离不开郭台铭的帮助。

但是与富士康走得太近,也为“立讯”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场危机悄然无声的来临。

4、抛开老东家,走出自己路

年,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许多对外出口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其中自然也包括郭台铭的富士康。

并且因为郭台铭主要的业务都是对外,所收到的影响要远比其他企业还要大。

郭台铭自己都顾不上自己,就更不要提帮王来春了。

这导致王来春的“立讯”的营收,从这一年起便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也正是从此刻起,王来春清楚的意识到,如果无法摆脱对富士康的依赖,那么“立讯”是没有任何未来的。

到了年,“立讯”正式上市,此举也为公司带来大量的流动资金。

王来春并没有凭借这些资金扩大自己公司的生产,反而大肆收购其他电子公司。

此举虽然会让公司短时间呈现亏损的情况,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最利于“立讯”发展的方式。

首先,王来春本身只是初中就辍学,不仅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也缺少高学历人才的人脉。

这在“全胜”工厂时期还好,毕竟工厂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人才。

但是到了“立讯”时期就不同了,公司的管理、财务、技术、运营、分销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

而这些,都是王来春所缺乏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王来春收购了那些电子公司之后就会缓解。

要知道能够创立电子公司的人,即便本身不是高技术人才,那至少也得有高技术人才背书。

毕竟电子通讯,就不是普通人能够玩得动的。

而王来春收购这些公司之后,就能够顺手将这些人才收入囊中,大大缓解“立讯”在人才上的缺失。

其次,一个健康的公司,是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否则根本无法长久。

然而纵观王来春的发家史,别说知识产权了,她就连生产都是跟着郭台铭学,否则也不会被同行嘲讽这么多年。

但是这些电子公司就不同了。

大部分的电子公司,都是在先有了技术之后,才凭借技术成立公司。

可以说知识产权就是电子公司的根本,谁家都有几项“拿手好活”。

虽然每一家都不多,但是王来春将这些电子公司整合起来之后,便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也正是凭借此,“立讯”才能被评为深圳高技术企业。

最后一点,收购这些电子公司,能够最大限度解决公司管理层的缺乏。

在过去的时候,王来春并不需要研究公司结构,毕竟每一个工厂安排一个厂长,而工厂的结构,只需要按照富士康的模板,自上而下套进来就行。

但是工厂的那一套,却并不适合与公司管理上。

公司管理不仅仅是自上而下,而且还是各部门相互统筹配合。

这方面,恰恰是王来春最缺乏的。

而接手了这些电子公司之后,王来春就能够顺手将公司的所有制度与管理人才都“挖”过来。

瞬间就能够建立起属于“立讯”自己的基层架构。

这才是让能够王来春心动的东西。

然而王来春没有想到的是,收购这些公司,还会为他带来意外收获。

年的时候,王来春收购了一家名为“联滔”的公司。

这个家公司原本苹果公司的外包公司,王来春凭借这家公司,顺势就攀上了苹果的“高枝”。

也顺手接过来苹果公司的原本交给“联滔”的订单。

王来春突然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仿佛打开新世界的王来春,开始疯狂并购其他公司,占据其他公司的渠道。

还别说,结果数十次的并购之后,王来春的业务已经扩展到华为、苹果、索尼、日立等多家公司。

尤其是苹果公司,王来春凭借品质与认真,一步步挤开老东家郭台铭,成为苹果最大的合作伙伴。

而王来春的身价,一举飙升到亿人民币。

不过正如王来春说的那样,这笔钱分了哥哥王来胜亿。

甚至王来春最让人佩服的,她不是以亿买断“兄妹情分”,而是真正做到与哥哥平分,永远的平分。

根据年4月最新一期的中国富豪榜公布,王来春以80亿美元财富位居中国第45位。

而排名44位的,正是她的哥哥王来胜,总财富高达83亿美元。

可见,王来春比没有因为给了哥哥亿之后,便将哥哥甩在一边,反而是在每次投资之后依旧带着哥哥。

无论对于王来春还是王来胜,亲情永远是最重要的,多少钱都换不回。

赚了钱,大家一起分;亏了钱,谁也不埋怨。

这或许才是家族企业最美的样子。

王来春在贫苦是,与家人互相依靠。

在富贵之后,业余共同分享喜悦。

王来春能够从一个平平无奇的打工妹,成长为现在以现在身价上百亿的富豪,所依靠的就是她永远向优秀者学习,永远不停下追逐优秀者脚步。

而王来春能够守住自己的财富,所依靠的则是永远心怀感恩,永远向善的品质。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48小时与我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