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面具将军由来
宋朝面具将军有且只此一位,即为北宋最强盛王朝宋仁宗时期的兵马大元帅狄青。狄青每逢作战必戴面具遮盖脸颊,搞得敌军心理畏惧万分。
狄青上阵杀敌,佩戴面具,实则有难言之隐。狄青年少时进过监狱,北宋有一种刑法,叫做“黥面”,即在罪犯面部刺字。
宋朝的“黥面”和现代的诚信污点一样,伴随人的一生。至于脸上刺什么字?则是对照犯人的犯罪行为。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伤害及抢夺普通人财物,脸上刺“夺”字,伤害宋朝官吏,脸上刺“劫”字。
这是一种残酷肉刑,虽比不上十大酷刑让人不寒而栗,却也残暴。
按照狄青在少年时的犯罪行为推理,狄青脸上的字应该为“夺”。狄青年少时放浪不羁加上年轻气盛,和现代的少年人一样,和同乡打架斗殴,被官府缉拿投入北宋监狱。
从狄青被官府惩治的程度来说,少年狄青对同乡下手应该不轻,致人伤害程度严重,性质及影响恶劣,不利于北宋的和谐安定。
一、狄青因打架斗殴被刺字“夺”。伴随一生,文化科举、报名参军都没希望了。狄青的刺字是在面部,连说媒相亲都困难重重,试想谁会把女儿嫁给面部刺字的罪犯?
二、狄青因打架斗殴被出生地注销户籍成为“黑户”,北宋政府分配的土地与狄青无缘,北宋要是有电动摩托车,狄青上个牌照也上不了。
三、狄青被发配充军。从出生地被官府衙役看守者徒步迁徙到苦寒边塞,能不能活着走到也不一定,活着走到了战场上,狄青这类性质的罪犯,基本就是战场炮灰的存在。军事长官一般会安排狄青这类士兵去必死之战。
看完狄青,突然感觉现代法治刑法的人性化,死刑基本都是注射,降低人的痛感与恐惧,尊重人格与人权。有时候在想北宋对狄青是不是太狠了,狄青是少年犯,只是打架斗殴而已,年轻人都可以理解。
狄青受到这么严厉的对待,大概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狄青和同乡打架时下手太狠,一种是北宋大理寺当时正在严打,少年狄青撞到了枪口上,命背。
后世有人在狄青刺字这个事上反复狡辩,有人说狄青不是犯人,狄青是仗义为兄长受刑,这大概率是因为狄青后来做到了北宋枢密使,成为北宋军事的兵马大元帅。后世好事之徒为其强行洗白,这种无能之辈在历史上很多。
他们非要打造一个猛人从娘胎里就猛的逻辑。其实一个猛人的转变往往和生活际遇与心性磨砺密切相关。狄青在战场上每逢作战还披头散发,呈现癫狂状态。
他佩戴面具是难言之隐,披头散发则纯属狄青个人喜好,倒是把对方士兵吓得不知所措。谁家打仗带头大哥是一个戴面具的,还披头散发,还大吼大叫,疯子加野兽,没交手先怯战三分。
02生平三大战功
狄青生平有三大战功。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平侬智高之乱。这是狄青晚年细数平生辉煌的三座高峰。万丈高楼也要平地起,狄青也不是直接从兵卒走到元帅的。
狄青性格莽撞,通过和同乡打架就能看出狄青的性格,嗜好暴力与勇敢过度兼而有之。但狄青这个性格在战场上则可能帮助狄青屡立战功。
我们猜测一下,狄青在战场上为什么这么勇敢?也许和狄青没有任何退路有关。他是北宋的黑户,做个屠夫的工作也找不到,脸上刺字,找个丑陋的婆姨也找不到。
通过战功也许是狄青唯一实现抱负的路径。仁宗朝,西夏进攻北宋,这时候狄青已经是坐镇一方的将军了。狄青嗜好暴力的性格丝毫没有收敛。
一般来说身居高位者往往惜命,卑贱者往往勇敢过度,狄青是个例外,在和西夏的作战中,狄青身先士卒。狄青身体多次中箭,仍骑马冲锋,将军如此,士兵就不用想了。
难怪,宋仁宗对狄青这么偏爱。狄青把西夏军力直接打衰落了,和西夏25次战斗厮杀,结果就是西夏向北宋俯首称臣。北宋是到了末期与南宋才这么菜,北宋前期尤其是仁宗朝,强将如云,狄青则是强将中的元帅。
第二个战功和第三个战功是一回事,夜袭昆仑关体现了狄青的智勇双全与娴熟兵法的装备。侬智高是壮族首领,自己称帝,不服从北宋管制。
宋仁宗派狄青征战,当时恰好上元节,狄青第一日命令军中灯火通明、张灯结彩过上元节。中国古人自古重视丧事高过喜事,尊崇以孝治天下,所以上元在古时候非常重要。
狄青第一日晚上宴请账内将军,即与高级军官饮酒作乐,通宵达旦。第二日晚上宴请随从军官,即与中级军官饮酒作乐。第三日宴请低阶军官,即与普通士兵饮酒作乐。
第三日天未亮,就有士兵报告已经夺取昆仑关,壮族首领侬智高逃跑了。后来,狄青乘胜追击彻底收复广西全境,重新把广西收回北宋管辖。
狄青的三大战功是很厉害的,对北宋仁宗朝的外部军事对峙立下汗马功劳。西夏实际上经过李元昊穷兵黩武的征战,兵强马壮,十分善战。却被狄青瓦解了威胁。
熟悉近代历史李宗仁与白崇禧桂系军阀的都知道,广西历来出猛兵,广西的兵源历来是强中之强,李宗仁与白崇禧的桂军装备与经济实力都不富裕,却逼得蒋介石下野,仰仗的就是桂系士兵勇猛的地域特点。
狄青收复广西全境,全歼侬智高,侬智高逃亡云南。北宋早期的狄青和南宋的岳飞同称宋朝第一名将,主要是分不出来谁究竟稳居第一。
狄青因为赫赫战功,感动得宋仁宗眼泪稀里哗啦,感动到什么程度?通过一个小细节就可以发现,宋仁宗在书房单独召见狄青,谈完军政要事之后,忽然建议狄青把脸上刺字洗掉,宋仁宗既然这么说,指定宋朝有这样的医药秘方,只不过狄青拒绝了仁宗好意。
03国学助力狄青
狄青指挥三十万大军的谋略与智慧来源于圣贤文化。狄青在担任很低的兵职时有幸结缘了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与尹沫。
范仲淹当时负责西北军事,通过尹沫的举荐,范仲淹与之交谈,发现狄青是将来要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帅之才。
其实这时候的狄青只是下层军官,与普通士卒区别不大。范仲淹就是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位。
范仲淹本职工作是军事家、政治家与社会改革家,次要工作才是写个文章,提个词。
因为北宋重文轻武的社会制度与科举取士的硬性框架,导致了北宋每一位官员都文采飞扬,倒不是说他们是文人。文人纯粹是指从事文学创作与史籍誊写工作的人员。
范仲淹的确是治国大才,他对狄青推荐的第一部书是《左氏春秋》,而不是孙子与白起的兵书。
左氏春秋是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要人物的事迹。本意是王室档案。
也可以理解为春秋名人传记。对于行伍出身的狄青,尚且是底层军官,范仲淹没有传授厚黑学,虽然范仲淹深谙此道。可以说明范仲淹看人眼光之精准、毒辣。
也难怪,范仲淹当时是主持军政的大佬,见多识广,狄青只是个下层士卒,狄青也的确三生有幸,范仲淹在西北主持军务的时候,亲自向狄青传授文化知识,逐字逐句,将书籍多层意思与个人见解融入课堂,启发狄青。
狄青是暴脾气,勇敢过度,通过《左氏春秋》这本书,非常好的化解狄青的凶狠戾气,把狄青向济世安民、安邦定国、军纪法规层面引导。
《左氏春秋》里面有许多人物的兴衰历史,诸如骄傲导致失败,谦逊引众人相聚等内容。对于狄青只会逞凶斗狠的人来说,是刚好合适,打通了向上攀登的任督二脉。
后期狄青做大将军的时候,军纪严明秋毫不犯,实为北宋将领之楷模,只是披头散发打仗的个人喜好没有变过。
通过范仲淹的悉心教导,狄青转变了志趣,手捧书籍废寝忘食,这绝没有夸张与演绎,宋史记载一个细节,狄青精通了自秦汉以来将帅的所有兵法。
狄青之前的性格只能做突击队,后期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战法战术系统严谨无懈可击,全赖文化给他后期的强悍助力。
读书使人明智,读好书使人优秀。少读现代书,多读古人书,现代书是流行,古人书是经过千百年大浪淘沙遗存的明珠。
现代书要是三百年后还大行其道,三百年后的人可以阅读。
寻常人都没有辨别好书与坏书的本领,名人推荐、血脉爆炸的推荐语,前者是名人为利益站台,后者是广告营销心智的刺激。
所以读古人书的经典是接近智慧最近的一个方式,现代人讲孝顺三千字讲不明白真意,孔子的《论语》2个字就讲清楚了“色难”,孝顺唯一标准是发自内心好脸色.
04文官集团弹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鹤立鸡群人必灭之。在人前表现出过分的宠爱,不是爱乃是“祸”,一个家庭尚且如此,尚且一位帝王。
宋仁宗由于狄青作战实在是无敌,对其厚爱有加,宋仁宗的厚爱表现得过分夸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狄青身上完备显出,宋仁宗大肆赏赐狄青府邸、财宝、官运、女人、名誉等;子嗣加官进爵,狄青部下犯罪狄青庇护,宋仁宗也不闻不问。
狄青官职升至枢密使,统领北宋军事力量。整体来看,狄青并没有因帝王偏爱,过分盛气凌人。
文官集团弹劾狄青的内容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但毕竟人无完人,何况还是性格出生时本就自带有缺陷的狄青。
文官弹劾的主要口号就是“狄青德不配位”。这是宋朝社会制度决定的,宋朝核心力量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那一刻就决定了。
在宋朝的将军无论军功多大、无论多少次挽救社稷、拯救苍生免遭涂炭,制度决不允许武将统领文武百官。宋朝武将的终极地位只能排第三,皇帝第一、文官集团首脑第二、狄青第三。
所以当宋仁宗试图打破这种格局,就引起巨大的反弹力量。欧阳修等一众名臣大肆搜罗狄青罪证。狄青整体算是洁身自好,并无贪财、通敌、夺权等大罪孽。
但人活在世间,谁又是完美无缺的呢?最终通过三件事搬到了狄青,迫使宋仁宗将狄青降级使用。
第一件事是水灾。狄青携一家人搬到寺庙,居然不尊礼制,在寺庙大殿内睡觉,寺庙是帝王祭祀的居所,狄青以下犯上。这是其一。
这个事说大就很大,说小就很小。何况欧阳修一代文豪的奏章,足以把狄青所有优点全部隐藏,足以把狄青极小隐患无限放大。欧阳修绝对有这样的实力。
第二、还是水灾。弹劾狄青德不配位,认为水灾的发生是上天的警示,暗示朝堂中有人身居高位却德行浅薄,为北宋招来祸患。这封信也不是匿名,实名指出德不配位之人是狄青。
第三、杀手锏。搬出狄青虽无谋反之心,却有谋反成功的实力。假如狄青部下和太祖部下一样,来一场黄袍加身,那危害就太大了。
北宋文官集团非常厉害,善于玩弄政治,帝王死穴与武将死穴,文官集团永远清清楚楚。北宋文官权力之大前所未有,不听帝王圣言,不遵帝王旨意,北宋皇权并没有达到顶峰。
北宋的大臣是真正的江山柱石,国之栋梁,为朝廷分忧解难的。屡次弹劾狄青,宋仁宗屡次驳回,文官集团再弹劾,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从历史的眼光看,北宋文官集团首脑决定拉谁下马,谁就必下马。北宋的大臣是臣,辅佐江山之意。清朝大臣都是奴才,听主子话的人。
北宋文臣对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忍受的极限就是登高位而止步,狄青希望在进步,就拉你坠马。狄青从河南省开封市皇城离开了,去了河南省周口市,古城陈州。
05仁宗仁至义尽
宋仁宗是开明君主,并非小肚鸡肠之人。北宋一朝仁宗文治武功国力强盛,黎民富庶安康四海宾服。宋仁宗朝有首席检察官包拯,整日和其作对,逼迫宋仁宗屡次收回成命。
有大将军狄青东征西讨四处平叛,有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社会改革家。宋仁宗气度宽厚,狄青谨小慎微。
按照狄青的聪慧,狄青本应该成为北宋朝廷常青树,整日夹着尾巴做人,和文官集团主动示好。
懂得示弱的人按照道理会笑到最后。狄青的结局例外。若单从帝王与大臣之间来看,宋仁宗对狄青仁至义尽,宋仁宗屡次为狄青仗义执言,宋仁宗并不是试图操纵群臣的棋手,宋仁宗是干吏,真心希望国力强盛的伟大君主。
从给狄青推荐药膏除去面部疤痕到根据战功火速提拔狄青到高位。面对文官集团的咄咄相逼,还是强硬把枢密副使狄青转正。至于赏赐狄青的金银财宝自不用赘述。
狄青对宋仁宗应该是感念的,一代名将偶遇一代明君实为历史佳话,前提是没有文官集团的参与下。即便是在文官集团整日逼迫的情况下,宋仁宗对狄青还是十分尊重。
从无杀了狄青的心思,一个大将军,整日被满朝文武的三分之三弹劾,宋仁宗就是秦始皇也扛不住。
宋仁宗把狄青降级使用,安排在周口市,都是有极深的用意的,等风头过去了,只需半日车马,将军即可进开封见我。
这一步算是对狄青及文官集团的各面妥协,作为天子各方面都需要顾及。离开文官集团,北宋朝廷系统半日就要瘫痪。
历史都要从细节中去发现,宋仁宗的这样安排是各派系各退一步,若再得寸进尺,帝王就用展现天子之怒,大开杀戒。
在狄青去周口市的第二个月,宋仁宗就和文官集团商量,尝试在开封给狄青新的官职,安排重新进入皇城政治中心,最终因文官集团大力阻挠,未能成行。
狄青谦逊、低调、功勋卓著不傲娇,宋仁宗对其也算是仁至义尽。狄青的结局虽然不算圆满,但也算九十分。作为北宋威名赫赫的武将,朝堂声誉及民间声誉达到顶峰,文官集团也未能将其毁灭,足见其中宋仁宗的制衡与庇护。
若无宋仁宗十个狄青也被文官集团软刀子杀害了。和谁抗衡都不要和文官集团抗衡,狄青谁也不抗衡,也不行。只因,一个人优秀到了极致就有了罪。
文官集团在宋究竟是一种什么恐怖的存在?文官集团在朝廷的根基究竟深到什么地步?世俗意义上理解的宋朝重文轻武,理解的是不是过于肤浅,流于表面。南宋时候掌管天下兵马三分之二的岳飞及张俊,也是兵不血刃的被北宋宰相秦桧制伏。
这个文章写到这里总感觉有点伤感,狄青诚实、勇敢、忠心、谦逊,宋仁宗开明、大度、睿智、英明,历史化学反应终究没发生。
化学只能停留于实验室和化工厂,历史,它进不去。
06狄青善终结局
狄青从开封到周口一年就死了。宋史记载郁郁而终。既没有毒害,又没有缺衣少食,狄青临终前应该是幸福的。
看过高山大海,经历过战场厮杀,参与过朝堂争斗,遇见过帝王知己。狄青的一生,无憾。
后世许多历史研究学者为狄青鸣不平。我却认为狄青是善终的。
历史中封王拜相的人善终者少,严重的还被满门抄斩,明朝的袁崇焕被斩首的时候,老百姓跑过来割肉,痛恨袁崇焕到了极致。
这就是朝廷污蔑袁崇焕通敌,人死了,连名誉也有了污秽。
反观狄青,人是自然死亡,子嗣健在,家族享受北宋皇家无尽荣誉,狄青在民间在朝廷威望依旧甚高。从无任何人污蔑其反叛通敌。
人生第一大祸患是必须即刻得到想要的。追求完美则是第二大祸患。
人生又有几人毫无瑕疵,在人生大小事中尽善尽美。狄青虽然是郁郁而终,但我依旧认为是赏赐,是善终大福之人。
我们试想一下,以狄青的地位与经历,狄青再回朝堂,就真的大显神威,事业再攀高峰吗?
以狄青枢密使的官职,再攀事业高峰,不是被满门斩首加上遗臭万年就是被满门斩首加上遗臭万年,没有第二条路。不是狄青不具备较量的资本,是北宋的社会制度,任何人都不具备和文官集团抗衡的资本。
不要忘记,狄青是范仲淹教出来的高徒,在宋仁宗朝,范仲淹也只是核心大臣之一,朝堂那么多文臣又岂惧怕狄青。
北宋文臣都是拿生命买名誉的生意人,恨不得帝王杀之名垂青史。
狄青要是回了朝堂,来回较量中,势必给文官集团落下把柄,到时候宋仁宗想庇护也无能为力。
由此可见,任何人在任何朝代都不能任意妄为,就是古代帝王也不可以。
只能说狄青气量小,狄青在陈州,现周口市的时候,指定生气。一生征战忠心耿耿,谨小慎微唯恐骄傲,还落得如此下场。
但狄青的气量若是不小,仁厚、性情温和,他又怎么可能二十五场硬仗打服西夏呢?他又怎么可能身中数箭照旧猛烈冲锋呢?
金戈铁马战黄沙,边塞鼓声震天地,一往无前杀敌寇,难逃命运终周口。
多么伟大的将军在时间面前都是渺小的,一切在时间中发生,一切又都在时间中消亡,一切开始于时间,一切都终结于时间。
狄青之前,有比狄青还猛的将军;狄青之后,也有比狄青更猛的狄青。
但狄青独一无二,在狄青的朝代中,狄青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他是唯一的狄青。
战神狄青,仁宗朝无人可比的兵马大元帅。
我们每个人不要陷入过往不要自拔,不要遥望未来踌躇满志。
只需尊重今日的时辰,尊重指尖流逝的时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像雷锋一样舍己为人,像黄继光一样勇敢无畏。
穷人的一元帮助他人比富豪十万元的据为己有更为高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