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富豪 >> 富豪类型 >> 正文 >> 正文

从医学博士到世界高管,富豪作家冯唐能成事

来源:富豪 时间:2025/6/19

冯唐在《冯唐成事心法》中谈成事者的三个自我修养。

第一,有志。志就是“长志”,“高志”。长是时间长,既然立了,就不要随意改。高是顶点高,即使达不到,也向那方面努力了。冯唐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立下志向,要拿诺贝尔文学奖。到了大学,武侠小说看多了,就想着带领一个团队,干出一番事业。现在的理想,就是“立言”,把我知道的都告诉大家,帮助大家实现自己的理想。

志从字形上讲,上面一个士,下面一个心。士在古代指下层贵族,这些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学了文艺武艺,想要依靠自己的才能成为上层贵族。所以最早的“志”,意思就是下层贵族的心声。后来这个概念虽然泛化了,但是本意其实没怎么变化,就是,一般人其实是没什么远大志向的。

古人说,人穷志短。穷的本意是身居底层。底层人大多数是没什么远大志向的,每天就想着吃吃喝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者碌碌终日,无所事事。身边即使有个怀揣远大理想的人,也会被嘲讽,你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有那个相吗?此人只好仰天长啸,你们这些小麻雀,怎么会知道大雁的志向?

冯唐意思是,我们即使作为普通人,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比如目标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你为此不懈努力,写啊写,写啊写,最后即使诺贝尔文学奖得不到,网络写手也能成一个吧。要是你的目标只是个网络写手,估计写着写着就歇菜了。

第二,有识。识就是见识。你光有志向,如果没有见识,就很难走得更远。见识怎么培养?其实古往今来没有捷径可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万般事,结识万种人。也就只有这样了。

这些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单拿出其中一项,并不能让人增长见识,或者说,增长很有限。有人行过万里路,有人读过万卷书,有人做过万般事,有人见过万种人,但是见识也就一般般,究其本因,就是单一化,片面化。只有把这几样都聚齐的人,才能成为有见识的人。

这里举个典型的例子,余秋雨先生。余秋雨从小喜欢读书,大学时隐居在一个藏书阁里读完了里面所有的书。毕业后教书,写书。写了几本,忽然立下宏图大志,要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要干这件大事,显然单靠读书是不成的。于是他走出书斋,徒行中华大地,环走世界各地,写出了一篇篇文化大散文,让世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他做了很多事,见了很多人,成了一个有目共睹的有见识的人。

一个人有了见识,才有可能靠谱的做人做事,才有可能把人做好,把事做成,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达成自己的目标。

第三,有恒。“有恒”的“恒”,是“恒心”的“恒”,“恒行”的“恒”。就是你要有一颗恒心,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如果你立了很大的志向,又培养了很多的见识,剩下的就是用恒心来驱动自己。因为你的志向很大,你的见识很广,你只有坚持,才能完成这些志向,才能达到这些志向。

冯唐的一位导师跟他说:职业生涯总体来说都不是短跑,它是一个马拉松。其实人生也一样,它不是短跑,是马拉松;局部、暂时的失败,或者暂时变得慢一点,不是个事儿,不用太着急,要有恒心,一步一步往前走。

冯唐说,一个特别好胜的人,如果能够有恒,能够忍受暂时的失败,能够在暂时失败下不放弃,继续埋头往前走,逐渐实现理想是有可能的。

关于有恒,我举个例子,陈忠实先生。陈忠实早期写了一些短篇小说,以及散文诗歌之类,略有薄名,但是影响不广。有一段时间,他忽然幻灭了,写一本书,印几百本,满大街送人,这种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立下志向,要弄个长篇,写一本“死后垫枕头的书”。

于是他回到村里,整整写了八年,写到后来,身边所有人都等得不耐烦了,路遥《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前去参加庆功会,一位朋友说,你的长篇再写不出来,就跳楼得了。但是陈忠实不为所动,回到家里接着写,直到写成。

冯唐认为,成事和成功不同,成事更多追求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修炼。“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全书分为4个部分:知己、知人、知世、知智慧。书里有西方的管理学理论和公式,也充满了曾国藩的东方智慧论证,但是读完以后也不能说是收获很大,因为很多大道理都是人们已经知道的,只是没有严格去执行。

《冯唐成事心法》不是给人醍醐灌顶的顿悟,而是总结了在成事修炼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注意事项,是做某些事情的一般步骤,适合在迷茫的时候多翻翻。

这本《冯唐成事心法》介绍给大家,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

奋斗-冯唐成事心法、新作品冯唐有本事精选月销量¥5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