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喜欢钱?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钱,钱也伴随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渗透在每一个角落。人需要钱,但不能只为了钱而活。钱是生活的条件,但不是生活的唯一。那么,钱是什么?
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因方便人们交易资源而出现的。打个比方来说,种菜的农民吃够了蔬菜,想要与屠夫交易些猪肉吃,菜已熟了,而屠夫养的猪崽尚未出栏,等到出栏时农民的菜已经不新鲜甚至腐烂。那农民就需要先将菜卖掉换成“钱”,等到猪出栏后再用钱找屠夫交易猪肉,这样就方便了。
如此看来,钱的本质就该是“劳动力凭证”,用于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劳动交换。而所谓的货币、债券、硬通货都是钱的表达形式,其所表达的内核是“我给社会提供了劳动力,需要从社会得到回报,兑换我所付出的劳动”。
所以,钱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价值流失(让闲置的物品在腐败前实现价值)。
如此,就可以把赚钱理解为“为世界提供了资源”。作为普通人,会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工作,无论体力或是脑力,无论是发传单、送外卖,或是电脑前码字、做表格、PPT,都是提供了个人的时间与体力,在用劳动交换报酬。
当然,基本的劳动力只能获得基本的回报。如果想要赚的更多,人就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比如延长劳动时间,付出更多的体力。
但是,延长劳动时间创造的回报毕竟有限,所以还要通过其他途径增强个体的劳动价值、竞争力来提高效率。比如,以读书换取学历和知识,然后选择效率更高的赚钱方式,如工程师、医生、公务员等,这之中除了付出了个人的时间与体力,还附加了知识、脑力、经验等智力属性资源,收入也因此而提高。
向社会提供更有效率的资源(劳动力)可以提高收入,可以完成钱(资金)的积累,是否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口中的“发财了”?
很显然不是的。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通过体力、脑力等劳动方式,都是向社会提供资源,但却是一种效率很低的赚钱方式。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除去吃饭睡觉,人一天能用的时间非常有限。单是通过个人向社会提供资源的方式,虽然可以完成财富积累,但多数人仍无法通过劳动达到“金字塔尖”的高度(不包括天赋异禀和各行业翘楚),这其中的关键点为“资本运作”。
资本和超级脑力一样,都是稀缺资源。所以,“资本运作”更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触碰不到的。与普通人不同,钱对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串数字而非“劳动力凭证”。
从资本运行的本质来说,亲力亲为提供资源永远是效率最低的,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却是向上攀爬的必经过程,因为在资本运作之前要完成资金积累。
何谓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是资本运营,是指运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和科学性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运营方式。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通、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实现增值。
资本运营绕不过的就是“整合资源”。比如说食杂店的老板要联系商家、销售、收银、记账,效率低工作累,所以食杂店老板决定找一些人来帮忙,把这些工作交给其他人去做,将其他人的劳动资源进行整合后,结果食杂店就变成了大超市。这就是整合资源。
如自称不懂互联网的马老板请了一群精英帮他做事,商业帝国阿里巴巴就诞生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赚钱效率没有出租车公司效率高,而一个出租车公司也没有“打车平台”的效率高。
所以创业也好,做生意也好,本质上都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可以说,能将资源整合的越好的人,生意做的也就越大。
生意做大后,有些更厉害的人便将钱当作资源,用钱生钱,去赚更多的钱,这也就是常说的金融业。
但在这个时代,“钱生钱”并非金融巨鳄独有,甚至几乎大多数成年人都有过类似的行为,只是工具与形式不同而已。比如:有的人买彩票、赌博、买码、股票、基金、银行利息、入股生意等投资方式。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想利用钱生钱,只是认知、选择、初始资金大小,宽度、高度不同,所以效率也不同,风险更不一样。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当下社会顶级富豪的资产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金融资产,包括房产、债券、股票等等。如富豪排行榜上,富豪们的顺位总是在变,其中变更的就是其股价等,所以不必较真。
所谓的“发财了”,在根本意义上指的其实是“穷人翻身”,或者说是“阶级跨越”。“穷人翻身”,难。需要自身努力,完成资金积累;需要会抉择,将积累的资金投入到正确的方式中去。“阶级跨越”,难,需要狠心,需要远见和格局,更需要主见,甚至是运气。
常听人说“越会花钱就越会赚钱”,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首先,赚钱方式中效率最高的为“资本运作”,而资本运作所需要的是“资金”,需要积累。
其次,如司汤达的《自我主义者的回忆》里的一句话——“社会好像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级更高的阶级去,而上面那个阶级则利用一切力量阻止他爬上去。”简单来说,就是自我努力还不够,在阶级穿越中会有一道道来自“那个阶级”的力量阻碍着你。
在完成资金积累以前,通常都会碰到一道阻碍,其中最常见的名字叫做“消费主义陷阱”。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现在的广告和以前的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过去脑白金式的“洗脑型”广告词,而是将商品与“享受”、“身份”、“品质”、“高端”等联系起来,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暗示,强调“情怀”、“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理想”等高品位、高接受度的信息,使人不知不觉就掉入了消费主义陷阱,沉浸于消费营造出的“生活方式”、“人生品质”之中。
中产阶级的脆弱在于明明不掌握生产资料,却非要模仿资产阶级。
“越会赚钱就越会花钱”的下半句是“有钱人都非常会花钱”,这也就是消费主义所营造出的“会花钱的都是有钱人”、“只有会花钱才能变成有钱人”的假象。
要花钱就要先赚钱,“金字塔尖”人群的赚钱能力比普通人高太多了,因为“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假设普通人与“金字塔尖”人群同样看中了一种五万元的奢侈品,以现在的银行利率来说,“金字塔尖”的人的资本就算存进万元到银行吃活期利息,就足够购买这件商品,甚至什么都不用做,而普通人可以要消耗掉辛苦一年的很大一部分收入。
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资产阶级所拥有的的生产资料和巨额资本带来的实现稳定变现的能力和渠道。资产阶级用银行里的月利润买一个几万的包,和中产阶级一年加班的钱买一个包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种非理性消费和劳动力群体,被人称作“中产无产阶级”。他们受了消费主义的欺骗,没有储蓄和资产,只有还不完的信用卡和花呗。
消费主义早就为所谓中产们设计好了一套完美的闭环,让中产们乖乖把钱掏出来愉悦地享受购买。中产们为了维持“优越”带来的虚荣,只能继续出卖劳动力。而这闭环的第一步,就是营销。
在商品化的时代里,每一个商品都被商家有意识地打上了所谓“美好”、“个性”、“优雅”的标签,咖啡品牌商口中的“美好”是在午后的阳光下喝一杯咖啡;钻石商告诉人们“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球鞋品牌商人们说“拥有AJ,就是拥有个性”。在他们的口中,只有购买高价产品,才能获得他们所定义的“真正的爱情”、“美好的生活”,以及世间的幸福。
但是,奢侈品入手就贬值,除了满足了人的虚荣心,带来不了任何利益,反而消耗掉个体的资金积累。甚至因此还诞生了带有指向性的、可笑的“轻奢”概念,使有些人深陷其中。
一部分普通人只看到有钱人大手大脚的花钱,却忽视了有钱人赚钱的效率,在目前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的财务状况很容易呈现出赚钱—支出—赚钱—支出的循环情况。这是因为一部分人忽视了钱除了可以用来做不符合自我能力的消费,还可以将其当作赚钱的资源。
当然,个人所针对的是“非理性消费”,并非提倡“不消费”。钱乃身外之物,自己赚来的钱如何使用是个体的选择,“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是否该量力而行也是个体的自由选择。人生在世,活得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该不该被钱蒙住了眼睛,该不该被虚荣心所左右,自我选择,自我把握。但贫穷并不可悲,富有也未必可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