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富豪 >> 富豪类型 >> 正文 >> 正文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割,包拯把牛宰了,贼

来源:富豪 时间:2023/2/3
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包青天”一号,之于父母官,俨然已经如同华佗之于神医,狄仁杰之于神探一般的美誉,民间传闻,包拯一生断案无数,奇策百千,时至今日,以包公为主角的古代公案小说和影视剧数不胜数。

可事实上,包拯载入正史的案件只有三件,其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牛舌案”。

农夫因自家耕牛的舌头被割而惊慌不已,但包拯却大手一挥,令其宰牛出售,并称贼人定会自投罗网,这其中又有何等精妙机杼?贼人最终是否捉拿归案?一切需得回归北宋景佑年间,堪一听那历史的惊堂木。

出山履职,遇“牛舌案”

包拯并非天性聪慧者,但据史书载,其人自小认真刻苦,讷言冷面,平日里却观察入微,对细小琐事也能深究一番机理。

北宋不拘出身门第皆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29岁那年,包拯考中进士。

不久,他被派往建昌县为官。

但包拯想到父母多病,希望回到家乡任职,一可尽孝,二能全忠。

但依照宋制,当地人不能留在家乡为官。

北宋仍以孝治国,越是仁孝的官员,越得朝廷敬重。

而包拯更是个中楷模,自天圣五年父母年迈体衰,无力自给以来,他便拒绝了朝廷调其前往和州任职的调令,一直留在家中,尽心尽力侍奉二老,明道年间,包拯双亲相继去世,包拯继而开始丁忧。

在丁忧期间,为了更好地照看父母坟茔,包拯索性不再归家,而是在坟墓旁边搭建了一个草棚,无论寒暑风雪,数年如一日为逝者守孝。

景佑二年,眼见包拯正值壮年,却沉湎悲痛,日渐憔损,虽不染酒药之邪癖,也无病痛缠身,终是尽孝难全忠义,在亲友、旧僚以及全体村民的数次劝说下,包拯尝试着走出了草棚,并在半推半劝下下山。

至此,包拯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的丁忧。

景佑四年,包拯三十八岁,旁人看去,此人面皮漆黑,须发燥乱,俨然一个不修边幅的老汉,直是年近半百之人。

但出山后的包拯却颇受上司青睐,彼时宋神宗的近臣吴奎称包拯此人“竭力于亲,尽瘁于君”。

显然是对抨击包拯“丁忧十年,一味沉浸悲苦,而忘却报国忠君之职”等言论的反驳。

包拯门生张田更是趁机大表其师“人品之高,出处之正,足以师表后世。”

就连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也颇为赏识包拯,称其“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并认为正是因为包拯其人年轻时孝义守正,再度出仕后才能做到“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受宋神宗朝老、中、青三代极力推崇的包拯便在年近四十之际,以官场“新秀”的身份前往天长县履职,任县令一职。

天长县位于江浙一带,经济发达,治安平和,包拯到任后处理的多是一些民间邻里纠纷,百姓耳顺,经细致公正的包拯调解后多能握手言和,就算遇见富豪欺压贫民等情况,包拯也绝不偏听偏信,只向正理,不认白银。

一日清晨,一位农家子弟在天长县县衙门口击鼓鸣冤,包拯初一坐堂受理,那青年便跪倒在地,一边垂首痛哭,一边嚎道:“青天大老爷为草民做主啊。”

“且细细说来。”包拯打量堂下农户,青壮年身量,此刻却是蜷缩在地,微微颤抖,不敢抬头对视。

那青年在包拯的示意下才微微仰头道:“草民家里只挣得这一头耕牛,老牛年头忙到年尾,草民一家人的口粮全赖在这头老牛身上啊。”

说着,青年将一旁默默无言的老黄牛牵了过来,“这牛可是……”包拯原推断这黄牛是害了病,正欲引农户去医家诊断。

正当时,那青年半是恳求,半是抚慰地摸了摸黄牛的头,接着两手撑开了黄牛的嘴,包拯这才发现,老牛的舌头竟被人残忍割断,“这……”

“这可如何是好啊,没有舌头这耕牛可就吃不了草料了。”

“耕地可如何是好?庄户人家一日都少不了这好帮手。”

“还恁道帮手?再有不慎,人命和牛命一起勾走。”

县衙门口议论纷纷,多是谴责割牛舌者心思歹毒。

一条牛舌卖得了多少银钱?值得了多少酒钱?

近来也没有听说有其他农户人家的耕牛被割舌,所以不是惯犯,割牛舌者,当是别有用心。

包拯如是思索。

最为棘手的是,北宋朝为了保护农业,法令严禁屠杀耕牛,谁要是收耕牛作肉牛售卖,那便是破坏生产资料,犯了王法,可问罪惩处,一旁的师爷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悄悄附在包拯耳边道:“本朝已有屠杀耕牛者入牢……”

自打痛脚,宰牛引蛇

包拯凝望堂下的农户,原本不敢直视“大老爷”的青年此刻紧紧盯住包拯,满头大汗,正是急需一个解决方案。

包拯瞥了眼一旁的黄牛,他是农家子弟出身,自是明白农民将耕牛看作宝贝,平日里令可饿了自己,不肯苦了耕牛。

他问道:“你启程到县里来告状,此事旁人可知?”

“小人是放牛途中发现牛舌被割掉的,当时一门心思告官,领着老牛蛮撞着来击鼓了,途中也没得撞见人。”青年答道。

包拯沉吟道:“你的邻居知道你家耕牛的舌头被割了吗?”

青年犹豫道:“当是不知的,出了事后,小人也没嚷嚷。”

他心中急得不行,只知道求官,哪有空去留意邻人的反应。

“这般”,包拯招过农户,在台上轻声指点道,“你现在归家,偷偷地把牛杀了,再把肉卖出去……”

“这怎么……”听到要杀牛,农户也顾不得对青天大老爷的畏惧之心,下意识反驳。

“你这个案件一无证人,二无证物,实乃无头公案,本官允许你回去把牛宰了卖钱,以弥补老牛被割舌的损失。”包拯盯住农户说道。

谁料那农户一听此言吓得连忙跪在地上,不住磕头道:“大人明鉴啊,您就是借我十个胆子,我也不敢杀牛卖肉啊!”

他只当是包老爷在试探他,吓得面无人色,涕泪横流,只知道拽住牛绳磕头,连带着那老牛也连连垂首,一双瞪大牛眼含泪难言。

便是再不识字的农户也听先辈说过,本朝以来,颁布了五十多道命令,一再重申禁宰耕牛。

虽是屡禁屡杀,屡杀屡禁,但他可没忘村里饥年杀牛的那户人家的下场,一旦进了大牢,如何抬得起脸子?虽说父母皆逝,一条光棍,可自己还不曾婚娶……

此时包拯将其一把抓过,以更轻更小的声音嘱咐道:“莫慌,要把肉卖出去,杀牛之事必然是保不了密了,但你也不要故意声张,我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听了包青天的这番许诺,农户才稍稍定下心来,虽仍是不敢,但见包拯不容反抗的模样,只得无奈牵着老牛离去。

外头的百姓见那人灰头土脸地离去,只当是被大老爷给斥了,纷纷摆头摇头叹气道:“算这小子倒了血霉,不过大老爷日理万机,哪里管得着他家的老牛。”

“你这小子又悟得什么,农家人,除了婆姨儿女,便是这一头老牛。”

一旁的老汉瞅着一个乔模乔样的青年人,只抚须长叹道。

到头来,看客们只叹这农户运命奇差,落得如此死局。

这个农户将老牛牵回家,在家半天不忍不敢下刀,自己无依无靠,除了这一条光棍身,家中就只剩下老牛这一头活物,但不杀他,自己下个月的种钱都捞不到。

思及此处,他握紧了手中的屠刀,一面想到了包拯的保证,暗狠下心:便是怪罪下来,他只说是青天大老爷叫他杀的。

昭昭明月,神断青天

当日,农户先将宰得的牛肉卖于街坊邻居,多年乡邻,见他面色不虞,全程低头宰牛贩卖,自是明白耕牛是害了病,宰牛当为无奈之举,因而无人多问,心好腰阔的便多买两斤,剩余的牛肉农户皆挂于市集贩卖。

包拯听闻了这个消息,自是一面迅速调解眼前案件,一面静待。

不出所料,刚过晌午,便有一中年男子便背着小包袱到府衙告状。

来人气势汹汹,见到一脸正气的包拯却是腿弯一软,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口气犹壮:“小人要状告邻人私宰耕牛,破坏本朝律法。”

包拯一听,便知眼前人告的正是昨日“牛舌案”的冤客。

此时师爷弯腰轻声道:“此人贼眉鼠眼,鬼头鬼脑,明明是状告揭发罪行,面上却难掩喜色,必有蹊跷。”

包拯微微点头,“你说那人私宰耕牛,你可亲眼看到了?”包拯耐着性子问道。

“那是自然,包老爷,我亲眼看到的”,说着,还急不可耐地从随身携带的包袱中抓出了一块紫红色的牛肉,高高捧起,作呈物状,“小人还买了他两斤牛肉。大老爷,无故私宰耕牛,这是大罪,应该严惩严办。”

包拯并没有去理会他捧着的那块牛肉,定定地盯了台下人一阵,却是转头哈哈大笑道:“你如何知道他是无故宰杀耕牛?所谓无故,莫非是疯魔了不成?一个农夫,没了耕牛,不啻于断手残足。”

台下人却是不依不饶:“小人确实亲眼所见,那人好生凶恶,手起刀落便宰杀了老耕牛,老爷应明察……”

师爷在一旁只觉好笑,真是青口白牙,恍如邻人杀牛他磨刀相递过。

“大胆刁民!”包拯一拍惊堂木,厉声道:“你偷割邻人牛舌在先,现又来告刁状,是何居心?还不从实招来?”

台下人吓得手中牛肉滚落,只是不轻不重地频频磕头:“大人冤枉啊,小民愿望,不是我割的牛舌,大老爷明鉴啊!”

师爷冷笑道:“牛舌被割一事昨日清晨才受理,乡村僻远,你又是如何得知,怎得问也不问一句,毫无不解便张口否认,莫非你早知他因牛舌被割而杀牛?”

“还不从实招来!来人,拖下去,重责四十大板!”见大棍曳地而至,那告状者早已被这声音吓得瘫在地上不敢动弹,半天才喘着粗气,似是喃喃自语道:“大人怎知我割了他的牛舌?”

包拯收起了唬人的架势,面色轻淡道:“你这样匆匆忙忙赶来,还特意买下二斤肉作为证据,可见你有备而来,从你割下牛舌那时候起,你就准备着告这一状吧。”

那人惊出一身冷汗,浑然不觉身后的大棍早已收起。

见堂上大人默然凝视,状告者只好低着头认罪:

“我和那家有私仇,我不敢落得杀牛的罪名,日思夜想,心生一计,预偷偷把他家得牛舌头割掉,这样一来,牛不能吃草,与其看着牛饿死,他定会自己动手杀牛,这样就犯了私宰耕牛的罪,我告他一状,他自然会进大牢。我没想到……”

“没想到你的歪心思被青天大老爷看穿了——”县衙门口围观的百姓纷纷唾道。

包拯只问:“你认不认罪。”

状告者连连磕头道:“小人认罪。”

“既然你服法认罪,本官旧从轻发落。来人,责打二十大板,以儆效尤,再命他赔给邻人一头同样的耕牛,结案。”

包拯一拍惊堂木,外头纷纷赞叹惊服,连夸“青天断案,秉公神速”。

再说那告刁状的邻人,一听到二十大板早已血色尽失:“大人饶命,小民再也不敢了,小民再也不犯了……”

“牛舌案”可谓是包拯的成名之断,自此之后,天长县的百姓只要一提起包拯,无不称道:“神了!咱们这个青天大老爷,杀牛引蛇,真是一个神断啊!”

更毋提那些茶馆的说书人说道起那公案故事,从“牛舌案”到包拯断过的其他案件,再往后,话本艺人觉察到了公案故事的市场潜力,便编写了许多以包拯为原型的“清官断案本”,如何如何大受欢迎,又是后话。

参考文献:

(明)冯梦龙著.智囊全集典藏本[M].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