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温斯顿.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被大众熟知,更因为在二战期间的硬派作风,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丘吉尔最大的功绩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领导英国军民最终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保住了英国的平安。现在人们说起二战时的丘吉尔首相,都会说到他是英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在二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丘吉尔事实上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如果不是因为二战的来临,丘吉尔在历史上恐怕只是一个不成功的政客而已。而且虽然丘吉尔成功地领导了英国的二战,但是很多人还是对他有不小的非议,有些人认为英国在二战的时候,事实上用不着和德国纳粹德国死磕,而因为丘吉尔的强硬,导致大英帝国在二战中损失太多,最终在战后完全丧失了战前的地位。
▲二战中被德国轰炸的英国
从日不落帝国,到势力渐微,最终跌下了神坛,沦为美国的跟班,丘吉尔是如何一步步拖垮英国的呢?
显赫的丘吉尔家族
温斯顿.丘吉尔本身的家族是英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丘吉尔的祖先被誉为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尔博罗公爵,他的名字叫做约翰.丘吉尔。温斯顿.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时代,家族已经走向衰弱,按我们的说法叫做家道中路。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这个家族的经济开始日益衰弱,事实上这也不是这个家族所独有的情况,英国很多的老牌贵族都陷入到了经济危机之中去。
▲英国贵族
当时很多英国贵族都放低身份,利用自己家族的显赫身份,就和美国的暴发户联姻。而伦道夫恰恰不顾父亲的反对,娶了当时美国金融和报业富豪莱昂纳德.杰罗姆的女儿,这也确实给家族带来了不少的收益。但是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有问题,因为男方是求财,据说在相亲的过程中,主要都是在和岳父讨论应该陪嫁多少财富。而对于女方来讲也不是自己情愿的,更大程度上是被家族强制性安排的,主要是为了那个所谓的显赫的贵族头衔。
丘吉尔母亲,来自于美国富豪。丘吉尔父亲因为家道中落,从而和美国暴发户联姻,而结婚之后双方过得也并不愉快,伦道夫.丘吉尔婚后不改风流本色,甚至染上了梅毒。而他的美国妻子,也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的母亲也出轨报复,拥有众多情人。在伦道夫.丘吉尔死后,温斯顿.丘吉尔的母亲立刻改嫁给了一个比她儿子还年轻的小鲜肉军官,并且还带走了她陪嫁过来的全部财富。所以这个时候温斯顿.丘吉尔除了一个显赫的家族身份之外,再没有什么了,在他们的这个阶层中,她并不富裕,更确切地说是这个阶层的底层。丘吉尔早期的仕途比较顺利,但名声又不是太好。
▲丘吉尔的年轻时期
虽然丘吉尔的家族陷入了经济危机,但是家族的显赫名声还在,再加上丘吉尔本身的的口才,所以丘吉尔在早期政坛生涯中还是过得顺风顺水的。他在年的时候就被选入议会,当时还只有二十几岁就成为议员。在年的时候就进入内阁,成为商务大臣,当时才30出头而已,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臣之一。依靠家族名望和口才,丘吉尔初期的政坛生涯一直顺风顺水丘吉尔能做到这些,除了他显赫的家族声誉之外,还在于丘吉尔在政治生涯的投机性,因为如前面所说他的家族并没有多少钱了,并且也很难再继承到多少钱,所以他必须得尽可能的把家族所遗留的影响力和政治人脉转化为自己的政治地位,并从中能够得到各种的利益。所以他在政坛中的立场并不坚定,在两个政党间经常见风使舵,以此寻求机会。
▲早期的英国军舰
丘吉尔早期的政治生涯
早期丘吉尔的政治生涯还是非常顺风顺水的,在年的时候,丘吉尔又当上了海军大臣。众所周知,海军在英国来说,是明星般的存在,在英国陆军规模并不大,但是它却有世界第一的海军。所以在内阁诸大臣之中,海军大臣的位置相当的靠前。丘吉尔能够在30多岁的时候就当上海军大臣,前途可谓是相当的远大。丘吉尔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接下来可能就是首相的位置。不过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手德国也是相当强大的,并不是过去英国所欺负的那些殖民地小国,所以英国当时打着非常的吃力。为了打开战局,丘吉尔异想天开地搞了一个攻打土耳其的战略,他认为只需要派出英国天下无敌的海军舰队,对着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顿猛轰,然后派出军队登陆就能够把土耳其的苏丹抓起来,然后逼他们议和,说不定还能够得到赔款和割地。
▲进攻土耳其的英国军舰
后来英国确实按照他的战略派出了一个庞大的远征军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最终英法联军在伊斯坦布尔损失惨重,也没能够打败土耳其,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走,丘吉尔因此也被撤职,不再担任海军大臣,至此后的几年,丘吉尔都是一蹶不振,一直到二战。后来在二十年代的时候,他也短暂坐上过财政大臣的宝座,不过由于他坚决维护金融资本家的利益,所以使得他也声名狼藉。总之没有二战的话,丘吉尔只不过是一个蹩脚的政客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伟大的人物。
二战中的丘吉尔和英国
二战给了丘吉尔机会,但是丘吉尔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把英国拉下了神坛,二战之前,丘吉尔一直不得志,到了年的时候,他已经66岁了,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都是混吃等死的时候了,他虽然还在议会中,但是看起来也不会有多大作为了。当时英国的首相是张伯伦,张伯伦在面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扩张的时候,采取的绥靖的政策,也就是和希特勒达成妥协,尽量满足希特勒的扩张需求,为此张伯伦甚至牺牲一些小国来满足希特勒的利益,这就是著名的慕尼黑协定。由于张伯伦绥靖政策破产,丘吉尔当上了首相。
▲首相丘吉尔
只不过希特勒的胃口太大,虽然张伯伦给了他不少利益,他也没有得到满足,最后还发起了攻打英法的战争。这种情况下也表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破产,张伯伦不得不为此下台,而丘吉尔成了新的首相。虽然张伯伦失败了,但是张伯伦的政策是符合当时英国人的利益的。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一代人为了一场战争死亡的太多,所以当时英国人普遍不愿意打仗,很多人都畏战惧战,面对德国纳粹的扩张,普遍都愿意采取妥协的政策,他们愿意吐出一些利益,换取与德国的缓和。只不过希特勒最后并没有就此终结,还开始了攻打波兰的战役,而波兰是法国的盟友,法国不能够不宣战,英国只能够跟着宣战,后来因为应对不利,法国也被击败,张伯伦被赶下了台。丘吉尔上台之后,对纳粹德国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态度,同时联盟美国和苏联,与纳粹德国对抗到底,确实也赢得了世人的赞誉。虽然最后丘吉尔确实领导英国人取得了二战最终的胜利,但是英国为二战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英帝国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中可谓是损失惨重,本土几乎被打成了废墟,以至于到了二战之后,日不落帝国的余晖不在,海外的殖民地开始纷纷独立。英国由决定世界的强国最终变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强国,虽然还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行列,但是已经只能作为美国的跟班的存在。
▲二战后的英国一片狼藉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有些人甚至认为大英帝国就是毁在丘吉尔手中。因为在过去几百年中,大英帝国并不是没有遇到强大的挑战者,例如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还有拿破仑时代的法兰西帝国,以及一战时候威廉二世的德国,他们都对英国的地位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当时的英国与这几个敌人相比,实力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英国之所以在与这个几个敌人对抗中取得胜利,是因为英国一直采取的是利己主义主义外交策略,对于世界大势一直冷静客观的分析如何做怎样做能够对大英帝国有利,从而采取这些方法。例如在拿破仑时代,英国一直坚定反对拿破仑,但是冲在前头的都是欧洲各国,而英国在后面出钱组织反法联盟,最终将强大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耗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也是发挥自己海军的优势,陆地上主要由法国、俄国等对手和德国死后,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在索姆河等战役中,英军也出动了不少陆军,但那主要是辅助作用的,在陆地上当主力的永远是其他国家的人。一战英国本土损失不大,而法国和俄国几乎被打成废墟,俄国沙皇罗曼诺夫王朝直接垮台。
丘吉尔与希特勒对抗到底,导致英国被炸成废墟
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面对的形势确实没有以往那么有利。在法国战败以后,丘吉尔联络苏联共同对抗纳粹德国,这确实是英国一贯的做法。但是面对强大的纳粹德国,丘吉尔并没有多大必要非要和希特勒死磕到底。而希特勒本身对大英帝国也有着盲目的崇拜,所以是打算和英国讲和,而并没有一定要攻打英国。而英国和法国不同,毕竟隔着英吉利海峡,德国陆军也无法直接攻打到英国本土。希特勒对英国有一定的崇拜,德国也缺乏威胁英国殖民地的能力。
▲希特勒检阅德军英国当时实力不再,但是还是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海军,完全可以和德国讲和,采取中立的态度。而且英国和法国不同,并未被德军占领,和德国议和的话,条件也不会太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那一边恐怕就会坐不住了,因为一旦英国和德国同流合污的话,美国就更难介入欧洲了,说不定会反过来大力支持英国,英国完全用不着和德国死磕,可以在德国和美国之间玩平衡,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千万别说英国人讲义气,事实上在二战开始的时候,英国把波兰法国没少坑,法国的战败,英国难辞其咎。而丘吉尔采取和德国死磕的态度,不得不向美国出让了不少的利益。虽然丘吉尔最终率领英国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他本人也成就了巨大的名声,但是英国却在二战之后走向衰落,从日不落帝国的宝座上跌了下来。丘吉尔之所以这么做,恐怕是因为他得到了金融资本的支持,必须执行他们的战略。丘吉尔之上台之后就坚定地采取和希特勒硬碰硬的战略,而没有采取和希特勒虚与委蛇的战略,这是有多种原因的。
▲丘吉尔铁幕演说
首先,丘吉尔在二战前夕以六十六岁的高龄,总算登上了首相的宝座,这也是丘吉尔第一次当上首相。要知道丘吉尔在一战的时候就已经是海军大臣了,可惜一战到二战的二十年间,一直过得相当的郁闷。他好不容易登上了首相的宝座,自然不想很快就下去。当时扶他上台的是金融资本家,这些人和美国的金融资本遥相呼应,和希特勒可谓是你死我活,所以丘吉尔必须执行他们的战略,才能够坐稳自己的宝座。他必须坚决抵抗希特勒,哪怕是牺牲整个大英帝国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否则那些金融资本家就有可能舍弃他,而扶持其他的人上台执行他们的战略。其次,如前所说,丘吉尔家族早已家道中落,在英国并没有多少财富和产业,所以英国打烂了对他来说也没有多少损失,还可以换个地方从头再来。而张伯伦那些人不同,他们在英国本土有着很多的利益和产业,他们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个地方。所以说张伯伦他施政的主张代表着当时英国本土家族的利益,他们的根基都在英国,他们是不可能为了金融资本家的利益而置英国于不顾。丘吉尔不同,丘吉尔身上流着一半美国人的血,和美国富豪阶层联系相当紧密,即使英国打没了,丘吉尔说不定还能够作为流亡政府的首脑到美国东山再起。
丘吉尔做了美国人想让他做的事情
说实话,丘吉尔的所作所为让希特勒也看不懂。因为当时的情况,明显是英国和德国讲和更符合英国的利益,一个体面的议和对当时的德国和英国都有利。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并不多,英国主要的利益是海外的殖民地。德国并没有能够干预英国海外殖民地利益的实力,而希特勒当时也只需要英国尊重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而已,而希特勒肯定也尊重英国庞大海外殖民地的利益,这样对双方来说是双赢。即使英国不愿意放弃欧洲大陆,但是在希特勒实力明显强大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去和希特勒一直对抗。英国的实力已经没有以往那么强,没有必要死抱着欧洲大陆不放。虽然说英国传统的策略是不使欧洲出现一个统一的势力出来,但是英国暂时不管了,也不代表希特勒就能够一统欧洲大陆,美国和苏联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希特勒一家独大的。
▲二战中的美国士兵实力更为强大的美国,肯定是一直想介入欧洲事务的。此时美国保持中立,主要是想使德国和英国互相对抗,互相消耗对方的实力,而美国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介入,这样对美国最有利,而且那个时候英国有求于美国,说不定美国能够从英国手中取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如果此时英国和德国讲和,美国在看到英国将要和德国议和的时候,肯定就坐不住了,因为英国一旦不再和德国对抗,美国再想介入到欧洲的事务就难上加难了。这个时候是美国反过来求着英国,肯定就会给予英国巨大的利益,英国既用不着向美国出让太多的利益,在和美国结盟的时候也会取得相对自己来说更好的位置。如果英国和德国议和,罗斯福估计很快就坐不住了,说不定会给英国更多的利益。但是丘吉尔并没有这么做,他所做的一切感觉似乎都是美国人想做的,完全是为了美国的利益着想,并没有怎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