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梅山方言”的基础性词汇。
(十四)“得卤”
“得卤”的“梅山方言”意思是“得了别人没有的好处”,是属于“被收买一类财物或者其他”。
比如
1恩嘎是“得呢卤了”,恩做响了
2恩怕是得呢卤嘎?
3恩嘎是“得卤”了,恩管我呢的死活了。
总之“得卤”一词在“梅山方言”中指的是“背着人做的交易”,有点“不光彩”的成份在里面。
单从词面上来释义,“得”是得到,“卤”是“卤水”,“梅山蛮”自太平兴国二年被翟守素、田绍斌攻击后,“梅山地域”被宋太祖全盘“围困”,“田不得耕,马、牛不得放。”所以“盐巴、粮食”等生活用品没有“着落”,其中最大的“紧缺物质”——“盐巴”不能从“梅山”以外得到。
故“梅山蛮”采用“煮卤”的办法“获得这一生命延续重要成份——卤盐”。
所以“能得卤”就是最大的“富豪”,或者说是“最大的赢家”。
其实“卤”还有另外一种释义“抢夺”,指袭击获得。《后汉书光武纪》载:“所过勿卤掠。”
据专家考察,“梅山蛮”自唐以来,“盐”很大部分是来自于“陕西、山西”,民国时期还有从“河中贩盐于今邵阳市隆回县高平镇”的经历,冷水江市铎山镇新台村就有一家谢姓人,因为“从事这个贩盐于高平镇”业务做大而招致被“杀”,家里连尸骨都没敢去收。可见“盐”在“梅山地域”内是“硬通货”,有时候甚至“比命还值钱”。
故“得卤”是“得到很大的好处”,也有“被视为不光彩的好处”。
但同时发现“梅山地域”内最老的的人,在生活中“并不说得卤”,而且说“吃盐”。
“得卤”有可能是“另外一种释义”。
其实通过对“梅山蛮”身份的重新“认证”,发现有个名称——“豆卢”与“梅山方言——得卤”读音最为接近。
“豆卢”,是北方民族的“姓氏”。出自“慕容氏”,北魏时期,后燕慕容苌投北魏,授长乐郡(治所在冀州信都)守,并赐姓“豆卢”。
在古鲜卑语中“豆卢”是“归顺、归义”的意思。
故其后人以“豆卢”为姓氏。不过其中一支在魏太和初,被皇帝令改为“卢氏”,今“梅山境内有卢氏”,不知可否与此卢氏有关。
据《五代史豆卢革传》“豆卢革”唐末唐臣,朱温夺唐,曾避难中山,为王处直掌书记,后唐庄宗在魏(魏州),议建唐国(后唐),而故唐公卿之族遭乱丧亡且尽,以革名家子,召为行台左丞相,后唐庄宗即位,拜同中市门F平章事...庄宗驰,明宗(李嗣源)即位,贬豆卢革为辰州刺使,不知其“打前站”的儿子们是否安家于此(辰州也属广义梅山)。因为豆卢革很快又被贬费州,未之任,即被赐死。因跟随庄宗太“认真”了。
其实在史料中,“豆卢”一词名称出彩并非是上述缘故,而且因为唐庭河西之“豆卢军”之故。
“豆卢军”神龙元年(公元年)置,治所在河西节度的“沙州”(今天的甘肃敦煌西),后因吐蕃占领,“豆卢军”废。
值得注意的是“豆卢军”的设置与“大斗军”、“墨离军”都是“重设复置军种”,,而且“墨离军”唐初唐太宗时期就有,治所就在敦煌、沙州这里,而今天考探“梅山蛮”的族源时,出现与“墨离军”的朱邪金山、辅国有关。而唐末的“归义(豆卢)军”又与“沙陀族”有“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故“豆卢”与“沙陀”,乃至“梅山蛮”可能存在联系。
《新唐书卷五十兵志》载:“豆卢军”是唐庭前期在河西沙州设置的边防军。
《资治通鉴》载
天宝元年年(公元年年)河西节度使统辖“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另有)张掖、交城、白亭三捉守”。
故“豆卢军”与“墨离军”同为唐庭河西节度使辖下的八军、三捉守之一。
贞元二年(公元年),沙州陷吐蕃,“豆卢军、墨离军”废。
直到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年),回鹘、吐蕃相继灭国,回鹘的一支奔往河西,助张议潮打败河西吐蕃,建立“金山国”,后归附唐庭,“豆卢军”才得以恢复,但改名为“归义军”,(豆卢在鲜卑语中为归义之意)。
后来此“归义军”又依附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宋。
但宋太祖时期,因为“夏州定难军”不满其削藩,与宋翻脸,后又与宋缔乖,但不久又反背。
这样阻断了“归义军”与中原之联系,其间有从“梅山”调往平西夏的“梅山蛮兵”是否在某个时期在陕甘地区有交集,就不而知了。
但“北宋兵变史料”却提示“庆历三年公元年五月的光化军兵变”中的“乱兵”,就是从“西夏战场下来的”,其中或许有“归义军亡旅”以及“被征调的梅山蛮(其中一部分为乾德年间大乱西蜀的全师雄部也是梅山蛮)”。
而“归义军”的最初设置是为“安置回鹘王子嗢没斯(李思忠)”兄弟四人而设。
而“嗢没斯”最初入“天德、振武”,就是沙陀人“给的方便”,后唐武宗的灭佛政策,让“嗢没斯”等信奉“摩尼教的“归义军“被消灭”,嗢没斯四兄弟逃往南方,其中一支隐逃于“摩尼教大本营陈州”,改换为“符氏”,这就是“符存审一族”的来源。
其中还有一部分在宰相裴度的安排下,进入湖南(治所在衡州花石镇),“梅山蛮”曾在宋初染指此地。湖南符氏、傅氏似乎来源于此。
后又有“符”氏在后唐、后晋、后江、后周及宋初之乱,再涌入“梅山”。
其中“梅山苏氏”之先祖亦随之入“梅山”。
后在宋初迫于压力,改“符”为“扶”。
也就是说“归义军”的嗢没斯李思忠四兄弟之后人,来过“梅山”,而且在梅山有很深的“根基”,其中代表人物“扶(符)汉阳、顿汉凌“符彦琳””。
故“梅山方言词汇”中有“豆卢”一词就显得“并不奇怪”了。
谢谢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153.html